传节祭灶节是怎么来的?关于祭灶节有什么传说?

  祭灶节,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传节,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祭灶的传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俗称为“送神”,琉球语称为“御愿解”。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要放鞭炮。据说每年年底,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故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

image.png

  来由传说

  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上天的子。故有“二十三,祭灶”之语,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去,除夕夜更来”的对联。这天或提前,家家户户都跑到街头买回用玉米或小米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献祭灶,意为糊灶王嘴,免得上天瞎汇报。

  同时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罢的祭灶糖,一般都与炒玉茭搅在一起握成团子,分发给家里的小孩或大人吃。按传观念,祭灶为新年的前奏。

  清朝后期北方延续流传口诀是:二十一,送闺女;二十二,送小四;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灰刺(即打扫卫生);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赶集(也有叫小圪挤,即碾上碾米面的);二十八,握圪瘩(蒸年馍);二十九,打壶酒;三十,墙上贴上胖孩;初一,撅的屁股作揖。

image.png

  其实,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恶,以降福祸。

  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夜,祀灶,谓灶神翌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祀之。”《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灶径即灶边承器之物,以土为之者。那时祀守被列为五祀之一。《战国策赵策》云:“复涤侦谓卫君:臣尝梦见灶君,”唐罗隐送灶诗亦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

  可见两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礼,且历代相沿成习,一般都是腊月24这天。顾名思义,“送灶”就是要送走灶王。灶王在人间为一家人辛辛苦苦照看了一年的常,到了年终的时候需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禀告这一家人整年的行或恶行。

image.png

  玉皇大帝再根据灶王的禀告,对其进行综合对,然后拟定这一家人下一年的吉凶祸福的运程。所以灶王回宫所言之事对一家人来说有着重大的关系。人们都希望这位当家之主能在天上多多为自己和家人美言几句,因此民间也就流传着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要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来供奉灶神。

  因为这种糖瓜非常有粘性,百姓们希望能把灶王的嘴粘住,回宫禀告时只能说出好听的话,坏事则一概不提,以此换来下一年的好运程。著名文学家写过一篇《送灶漫笔》,其中提到:“灶君的那,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

  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这里提到的“胶牙饧”就是“糖瓜”,各地名称不同而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