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太子之位为什么优先考虑嫡子 这个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时候立太子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国古时候,早期王位并不一定非得是由帝王的继承,而普遍实行的是禅让制。如尧帝就把王位传给了没有血缘关系的舜,为了保证舜能坐稳江山,还把自已亲生丹朱,放逐到当时蛮荒的三苗地区。

image.png

  一、立储以嫡、长为先,是从商朝开始的。商朝晚期,商王帝乙预感到自已在位已久,身体又不好,来怕是不多了,就召集大臣们商量立太子的事。

  在商朝500年历史中,早期帝位交接实行的是兄终弟及,后期从武丁开始则转为父死子继,后来的中国历代王朝也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

  现在的问题是,帝乙有三个,分别为微子启、微仲衍、受德,都由一个妻子所生,也就是说,这兄弟三人是一母同胞。他们都很优秀,尤其是老大微子启尤为贤良,帝乙及众大臣都想立他为太子。

image.png

  但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商朝太史的极力反对,理由是,三个虽然都是正妻所生,但生老大和老二时,帝乙的妻子还是妾的身份,而生老三受德时,妻子已是王后的身份了。quot;子以母贵quot;,只有老三才算是王后的嫡子,具备继承王位的资格。

  由于太史的身份尊贵,又会作思想工作,最后大家都认可了这种说法,从而立老三受德为太子了。

  帝乙去世后,受德继位为王,是为帝辛,也就是那位宠爱妲己而葬送了商王朝的最后一位商王:商纣王

  有人说这个对立太子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太史,就是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叔干。如果是干,那就太讽刺了,大家都知道,干是位大忠臣,后来因纣王荒无道,冒死去犯颜进谏,最后被纣王破腹剖心而死!

image.png

  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从商纣王开始,这个制度就被历代王朝当作立储的规矩来执行了。

  quot;存在即合埋quot;,能在几千年里被当作选立王储的依据,说明这个制度有一定的优越性。

  一般来说,帝王都是后、妃成群,生下的子女也不在少数,如果是个都能当太子,那谁不去争呢?要知道,后宫也是权力斗争的战场,哪个后面都有一帮势力在撑腰,没有个规矩,岂不就乱套了?

  如果以贤德为标准,但怎么区分高低呢?再说,谁不会装呢?如果以功劳为标准,又如何去量化呢?如战场上的胜利与后方运筹帷幄,孰轻孰重呢?

  所以,按照quot;子以母贵quot;的原则,分出嫡子庶子,再按嫡尊庶卑、先长后幼的顺疗,把王位继承人的资格限定在一个人范围内,打消其它人的非份之念,确保权力能平稳交接,于国于家都利大于弊。

  三、如不按这个规矩办事,往往会产生严重后果。从一些宫延戏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阴谋夺储,一般都是里面的重头戏。

  历史上也屡有“废长立幼quot;或quot;兄终弟及quot;的现象发生,但出现这种情况后,往往都会伴随着血光剑影的,甚至上演直接导致整个王朝覆灭的悲剧。

image.png

  周幽王废掉太子立幼子伯服,被戎所。赵灵武王废掉太子立幼子赵何,被饿死在沙丘。秦二世、隋炀帝皆夺兄之位,结果国亡身死。李世民quot;玄武门之变quot;、朱棣的quot;靖难之役quot;,虽然没有,但带来对骨肉亲人的血腥,让人不寒而栗,同时也把自已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了。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所以,中国古时候皇帝选人时,没特殊的理由而不立quot;嫡quot;长子,后果会很严重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