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死前托孤于诸葛亮的目的是什么?背后原因没那么简单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乱世时期,广义上来看,它处在东汉末年与西晋初年之间,长达近百年。所谓三国,指的就是曹魏、蜀汉、孙吴三大势力,而这三国当中,刘备自称汉室宗亲,又以仁德知名,因此在后世颇受赞誉,被不少人视为正。
可惜的是,刘备建立的蜀汉在三国当中实力最弱,也最先被灭亡。说到蜀汉的灭亡,有人会归功于邓艾的奇计,但也有人表示关羽北伐的失败早已奠定了败局。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从荆州北上讨伐曹,一路上势如破竹,一度quot;威震华夏quot;,吓得曹准备迁都以避锋芒。不过,当关羽专心北方时,孙吴却出兵袭取了其后方,断绝了他的物资。
最终,关羽兵败被,而东吴的举动则激怒了刘备,后者出动全部可调动的兵力,结果既损兵折将,自己也病重不治。章武三年(223),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这次托孤感动了很多人,还被陈寿夸赞为:quot;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quot;
不过,一些相信阴谋论的人则认为这是刘备安排好的一个试探,如果诸葛亮回答不当,就会被当场格。
章武二年(222),刘备率领的大军在夷陵被陆逊击败,戎马半生的蜀汉皇帝被爱将关羽张飞先后丧命、复兴汉室希望进一步减小等消极因素击败,不久后就感染了重病。根据刘备写给刘禅书信中的quot;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quot;我们可以得知,最初他只不过是有点拉肚子,但不久后就发展出了其它症状,逐渐变得难以医治。
或许是quot;人之将死,其言也quot;,或许是为蜀汉的今后做打算,面对孙权派来求和的使者,刘备选择了放下仇恨,重归于好。第二年的三月,在白帝城休养了半年多的刘备终于来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叫来曾经为自己谋划三分天下计策的诸葛亮,准备托付后事。在《三国志》中,陈寿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场景。
面对从成都风尘仆仆赶来的诸葛亮,病榻之上的刘备托付道:quot;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quot;古往今来,几乎没有哪个皇帝能在托孤时对大臣说出quot;他要是不中用,你可以自己当皇帝quot;这样的话,而面对主公的推心置腹,诸葛亮当即痛哭流涕地表示:quot;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quot;将大事交给诸葛亮后,刘备还专门修书一封,告诉刘禅要把诸葛亮视为父亲,对其尊敬和信任。
如果光看这一场面,可以说刘备和诸葛亮堪称我国古时候君臣和睦的典范,也难过后人对此的态度基本都是感动不已。
不过,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对刘备托孤的场景也会有一千种解读。首先,有人表示刘备作为一代枭雄,不会对到底还是身为外人的诸葛亮如此信任,所谓的quot;如其不才,君可自取quot;是用来试探诸葛亮的野心,如果诸葛亮当时就答应下来,恐怕会被当场擒。
诚然,作为一国之君和自诩汉室正的刘备不太可能将自己的基业交给外人,就算刘禅愚钝,但那也毕竟是自己的骨肉。因此,说刘备是在试探诸葛亮,确实也能说得过去。不过,有人在试探的基础上,认为刘备还在暗示诸葛亮,其依据便是quot;君才十倍曹丕quot;。对于这六个字,可能大部分人看到时会理解成刘备是称赞诸葛亮的能力,来表示他可以在与曹丕的较量中占据上风。
可是,有人却联想到曹丕的登基方式,即胁迫汉献帝禅位给自己,认为刘备在托孤时提起曹丕,是想用曹丕篡汉的事例暗示和警告诸葛亮,让他不要效仿。
总之,在阴谋论者看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关系并不好,而对于诸葛亮,刘备仅仅是当作帮忙治理蜀汉的工具,并没有太多的信任。其实,我们从历史事实出发,是很容易看得出阴谋论存在的问题的。
在历史上,诸葛亮称得上是贤臣的典范。首先,他做事缜密认,事无巨细几乎都要自己亲自把关,做到了事必躬亲,替君主分忧。其次,因为后主能力不足,他代为行使权力,但一举一动都严格按照先帝的托付,在礼仪上也不敢有丝毫僭越。
北伐临行前,他倾注感情写成的《出师表》被后人誉为quot;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quot;。最后,尽管身居高位,他却生活俭朴,死后家中没有半点余财。诸葛亮令人敬佩的品行,其实就是对一切阴谋论的最好回击。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