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如何写下岳阳楼记的?他的去过岳阳楼吗?

  古来圣贤,最动人之处莫过于忠、义、孝。那些忠义之士,也许没有华美的袍子,却有澄澈的灵魂。他们如毛头小子一样,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哪怕被阻挠,害,也依旧不改忠义的初心。

  而若这样的忠义之士还能有quot;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quot;的觉悟,那其一生的闪光之处便多如繁星。而这样的人,便是北宋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唐朝良相范履冰之后,祖辈世代居于邠州(今陕西省境内)。唐末,由于战火侵扰,一家人又迁居于吴县(今江苏苏州)。此后范家人都在吴越为官,直到宋将吴越纳入自己的版图才开始侍宋。

  范仲淹出生时,他的父亲正在担任武宁军节度使掌,一家人住在徐州的节度使掌官舍里,所以范仲淹便在官舍出生。然而不幸的是,范仲淹刚出生不久,他的父亲便因病去世,原本和乐的家庭瞬间失去了支柱。不得已,范仲淹的母亲谢氏便带着他改嫁到朱家,于是范仲淹便更名为朱说。

image.png

  当初母亲改嫁之时范仲淹还过于年幼,因而对这些事毫不知情。但当他渐渐长大,有了对未来的追求之后,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一时间百感交集。

  后来,他选择了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求学。在求学期间,范仲淹quot;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quot;过着这种人过不下去的划粥割齑的艰苦生活,范仲淹却并没有流露出不喜之情,而是专心苦读。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以quot;朱说quot;之名进士及第,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image.png

  回顾范仲淹的仕途,可谓是文武并举、喜忧参半、是改革派与顽固派的斗争的牺牲。最初范仲淹只是个九品的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一些案件审理。后来他由于为官公正,治狱得当,被提拔为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

  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又被调任为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淮盐贮运及转销的一些事宜。在任期间,他本来只用监督好盐业,却主动上书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以保护沿海民众的家园和盐田。之后,朝廷便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办此事。可惜不久他又丁母忧,回到应天府。

  在应天府服丧期间,范仲淹得到名臣晏殊的赏识,成为应天书院的管理。在书院,范仲淹将他严于律己、诸事为民的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一时间引起了矫正世风的热潮。天圣六年(1028),他又凭借万言的《上执政书》得到当朝宰相的认可,进而开始在中央任职。

  天圣七年(1028)至景祐四年(1037年)范仲淹都以直言劝谏的形象活跃在朝野。他曾反对太后临朝,也曾肯定太后的贡献,为其维护声誉。他曾主张裁撤冗官,也曾反对权臣,卷入争。虽然这十年他起起伏伏,时常被贬谪,但他的忠心打动了皇帝,也得到了正义之士的支持。

  康定元年(1040年),在众人的期待之中,范仲淹回到中央,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他虽是文臣出身,却在军队管理上也颇有才华。到任后,范仲淹改旧制、修要塞,练军队,不仅在军中发挥着军师一般的作用,还安抚边疆百姓,妥帖安置了归降的外族。

  而让范仲淹的声誉达到一个高潮的,则是他在庆历年间参与的新政改革。北宋不缺能人,也不缺眼光到之士。国家的冗病早就到了改革迫在眉睫之时,所以范仲淹在一番推辞之后还是担起了参知政事的大任,开始逐步推行改革。

  可惜当时守旧势力改革一派更稳固,他们的反对声也不断高涨。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虽然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努力过,坚持过,但这场改革还是被终止,范仲淹、富弼等改革重臣离京前往地方。

  虽然改革之梦未能实现,再回地方的范仲淹却还是那个为民着想的好官。在邓州(今河南省境内)的三年间,他修书院,治州务,让邓州百姓安居乐业。也正是在这里,他奉好友之托,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image.png

  虽然范仲淹并未去过湖南的岳阳楼,但他自有他quot;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quot;的坚守,自有他quot;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quot;的信念。也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动力,他才无论文武皆认钻研,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为北宋的百姓谋明天。

  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六十四岁的他在徐州逝世,哀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