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为什么能被称为quot;小太宗quot;呢?他都有什么贡献?
唐太宗,我们都太熟悉。这位文治武功皆有建树的quot;天可汗quot;,为李唐奠定了基础,也为李唐创造了第一个高峰。他的武功在李唐初建之时就已显赫,他的文治更是成为后世楷模。
纵观李唐二百八十九年,在二十余位皇帝之中,除了唐太宗李世民,还有个quot;小太宗quot;李忱。
李忱,李唐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与殇帝外)。元和五年(810)六月,李忱出生。关于他的具体出生期,《旧唐书》和《唐会要》所载相差一天。他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母亲不过是一个入宫做侍女的罪臣之女。
这样的出身,几乎注定了李忱与皇位无缘。且他出生时,唐敬宗和唐文宗都已经能下地走路。所以李忱虽在辈分上是他们的叔父,但出身和年龄却让李忱后来成为了这些人的对象。加上他自年幼起就沉默寡言,所以其留给大家的印象也是不太聪明的样子。
可是李忱这般任人的模样,恰好对了得势宦官们的胃口。
会昌六年(846),唐武宗李炎病危。为了借此机会加强自己的权势,以马元贽为首的宦官势力便将李忱这个皇叔推上了朝堂,让他成为了李唐的继承人。
其实李忱原名李怡,他quot;忱quot;的名正是在得到马元贽等人的支持之后改的。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忱quot;诚者,信也quot;。马元贽他们确实希望李忱做个老实人,任由他们控。
但往后的事实证明,李忱早年不过是在韬光养晦。他有才华,有追求,并不想做个宦官手中的傀儡。
在位期间,李忱以唐太宗为榜样,宵衣旰食,勤勤恳恳。为了加强皇权,李忱果断将quot;牛李争quot;的核心人物李德裕的牌位移除庙堂,并大举重用科举出身的牛成员。而在辅佐帝王的宰相的任免上,李忱也是分外小心,尽力避免擢升有朋支持的人为一国之相。
李忱还有一点和唐太宗很像的地方,那就是虚心纳谏。为了了解民情,李忱密令信任的翰林学士韦在民间四处考察,将考察结果编纂成《处分语》,时常查阅。而对于谏官,李忱很看重唐朝名相魏徵的五世孙魏谟,甚至将其拜为宰相。
李忱还如唐太宗一样重视对于官吏的整饬,严修法度,对污吏和违纪乱法之人向来毫不手软。
虽活在唐朝中后期,却依旧重视,甚至拿回了被吐蕃控制了百年的河西地区的土地。
也正是因为李忱政绩像唐太宗,治国更像唐太宗,所以此后不少人将其称为quot;小太宗quot;,将李忱时期的短暂复兴与汉朝的文景之治并称,称为quot;大中之治quot;。
然而再细看李忱这个人,我们除了能得出他quot;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quot;这样的评价之外,还会发现他其实也quot;昧人君之大节也quot;,为人行事颇显做作,甚至是虚伪。
李忱从小不受重视,沉默寡言的习惯更是让他成了人眼中的quot;软柿子quot;。然而他三十七岁才继位。这个年纪,虽不见得已临近quot;不惑quot;,但也不是只会跟在人身后点头说是了。从李忱的政绩来看,他确实是个有头脑的人。所以马元贽所以为的李忱好控制,也不过李忱想要他们这么以为。
在李忱的数位宰相之中,颇得恩宠的令狐绹曾感慨:quot;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quot;虽然李忱总是在群臣们朝奏之后满脸笑容地和大臣们聊聊家常,谈谈人生,但他对群臣的猜忌之心也是几乎摆在明面上的。不然,深得重用的令狐绹又何必每每朝见都提心吊胆。
而宋代王谠所著的小说《唐语林》中所载的,李忱能记住每个宫人的面貌和职务,甚至在他们生病之时还派遣太医去医治一事。
如果是如此,那详细掌握宫中所有人动态的李忱,想想都让人可怕。而若此事是杜撰的,那么何人为何要传出这样的谣言?这除了能让不知情的宫外百姓们对李忱更加拥戴,还会带来什么?
且李忱如此quot;亲民quot;,可他又要治理整个国家,那么他到底有多少精力去放在那些该帝王心的事务上?
按一般的标准,李忱也许是个平易近人的好人。可他是一个帝王,如此不重帝王之尊,甚至不重长幼之序,着实是quot;昧人君之大节quot;。而在他死后李唐朝中发生的一系列夺争,或多或少都与李忱当年quot;一团和气quot;式的治有关。
后代学者,诸如范祖禹、王夫之,都曾怒批李忱诸如quot;宣宗之治,以察为明,虽听纳规谏,而性实猜刻。虽吝惜爵赏,而人多侥幸……宣宗视辅相之臣,礼貌虽恭,而实防之如遇胥吏,惟恐其欺也。拘之以利禄,惮之以威严,故所用多流俗之人,而贤者不能有所设施。quot;
由此说来,李忱更像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确实有政绩,但气度远不如唐太宗,quot;自知治者观之,则皆之符也。quot;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