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泰山有什么优势存在 帝王封禅为什么都在泰山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时候封禅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泰山基本形貌的形成距今已有三千余万年, 泰山及其周围是中国东部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地貌发育的过程中, 造就了泰山南坡壁立万仞,
山势峥嵘, 地形起伏多变, 杜甫所谓“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的奇观。
商周时期, 泰山地区的经济仍然是当时先进地区之一。因而才有商代相土建东都于今东安;周武王分封太公吕望于泰沂山北麓, 国号齐, 都营丘
(后迁临淄);周成王分封伯禽于泰山南麓, 国号鲁, 都曲阜。其封域当然是经济的要塞之区, 富庶之地。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使得鲁国成为东方强国;齐国至桓公,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终成霸业。两国先后灭亡了邻近小国, 从而形成了“齐鲁之邦”。两国国境西段即以泰山为界。
至战国, 七雄之一的齐国“带甲数十万, 粟如丘山……临淄之中七万户”, “临淄之途, 车毂击, 人肩摩, 连衽成帷, 举袂成幕, 挥汗成雨”,
其时城乡繁富, 人口众多, 可见一斑。秦汉时期, 泰山地区的经济获得了新发展, “邹鲁滨洙泗……颇有桑麻之业, 无林泽之饶, 地小人众”, “齐带山海,
膏壤千里, 宜桑麻, 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因此泰山南北经济发达, 人口众多,
尤其邹鲁一带更出现了地少人多的矛盾。至后汉鲁地“地陿民众”, 齐地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西汉时今山东地区人口达1200余万,
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强;至东汉山东人口为850万, 仍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
泰山地区古时候经济文化的领先地位不仅引起了历代治者的极大关注,
而且推动了上层信仰的发展。至商周时期即已产生了天地鬼神的崇拜和祭祀。《乐府歌辞·蒿里曲》“蒿里谁家地, 聚镇魂魄无贤愚”, 《易·观》“圣人以神道设教,
而天下服矣”, 而“泰山一天孙, 言为天地孙也, 主召人魂, 东方万物始成, 知人生命之长短”, 诸如此类的信条为企图主宰一切的古时候帝王封禅泰山,
假神权之威的活动制造了理论依据, 驱使他们利用民间信仰接踵朝拜上通天堂、下通地府的天地之孙。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 秦代之前已有七十余王升封泰山, 其中包括三皇五帝、殷汤王、周成王。《五经通义》云“异姓而王, 致太平,
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 使理群生, 告太平于天, 报群神之功。”可见,帝王封禅泰山明显地带有尊天法祖的色彩和以神权助君权,加强自身治的目的。因此,
柴望封禅一方面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另一方面又是海内联合、国家一的标志。
《尚书·质疑》云“帝王巡狩必不能一岁而至四岳, 惟泰山为太子亲至, 余皆不至其地。”五岳之中, 惟东岳受帝王祭祀,
无形之中提高了泰山的地位。秦汉之后登封泰山的封建帝王有秦始皇、二世;汉武帝、光武帝、章帝、安帝;唐高宗、玄宗;宋宗等人。他们封禅或为“不懈于治, 夙兴夜寐,
建设长利”, “威服海内”;或为“万寿无疆, 四海静谧”;或为“以章先勋”, “欲与士大夫同心自新”;或为缓和矛盾;或为“谢成于天”,
“福我万姓”;或为“假神祇之威, 释百姓满腹怨气”;或为“乃假神道, 号召五方”;或为“讬天书以夸契丹”。一言以蔽之,
帝王封禅目的在于利用下层士民的鬼神信仰假神道, 强化君权, 巩固自己的治。
封建帝王登封泰山, 仪制之隆, 耗费之巨, 相当惊人。
武帝元丰五年巡封, 先行南巡, 后至泰山增封, 史载其规模:“自寻阳浮江……舻千里”, 李斐按曰:“舻千里, 言其船多, 前后相衔,
千里不绝也”。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东封, 以牧马数万匹从, 色别为群, 望之如云锦”, 至“孟冬仲旬, 乘舆乃出, 千旗云列, 万戟林行, 霍获灿烂, 飞焰扬精,
原野为之震动, 林为之风生”。至泰山行祀, “仪卫罗列岳下百余里”, “礼毕……群臣称万岁, 传呼自山顶至岳下, 震动山谷”。宋宗登封泰山,
“自山趾盘道至太平顶, 凡两步一人, 彩绣相间”, 自开封至泰山“往返四十七”。唐贞观名臣魏征谓“升中 (按东封) 之礼,
须备千乘万骑,供帐之费,动役数州”。封建帝王凭借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一大帝国国家元首的身份,声势显赫地登封泰山,无疑进一步提高了泰山在诸岳中的地位,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使之稳居五岳之长的地位,凌驾名山之上。
古时候帝王封禅之外,还行亲祭或遣官代祭活动。至金代之后,历代帝王改封禅为祭祀,封禅之礼渐废;而直接向泰山祈雨、祈雪、祈年、祈嗣、祈福的活动却趋频繁。这是古时候帝王崇拜泰山过程中的一大转变,即乾隆《重修岱庙碑记》所谓“由柴望一变为封禅,
由封禅再变为神仙”。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