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魏的最后一战经过如何?邓艾为什么会胜利?

  蜀军攻魏旷持久的战争断断续续达30年,给蜀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人力和物力损耗。不谈别的,光军粮一项开支就大得惊人。有研究者举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例:
蜀兵有10万,按每人每口粮5升计算,耗粮5000石,一个月内,要耗粮15万石。如运粮者每人背负两石,那么10万军队一个月的粮食就需要7.5万人去运输。

  因此,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刘禅诏书中“付之以专命之权,领步骑二十万众”,很可能把运粮者也包括在内了。即使按5万人参战算,所需军粮及运粮者也同样惊人。另外,运粮者同样要吃粮。如果运粮者每也需5升左右,那么运粮者的人数就远不止7.5万人,而一个月消耗的粮食也就远不止15万石了。

  也许正是受运粮者口粮问题的困扰,诸葛亮才想法制作“木牛流
马”。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本来最小最弱,而魏是最强大的国家。以最弱小对抗最强大,最终只能是自己灭亡,而百姓不堪其扰又会加速其灭亡的到来。至于蜀国百姓的生存情况,可通过蜀《士民簿》窥知一斑。《士民簿》载:

  (蜀)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绵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这就是说,蜀国百姓平均每九人要负担一名战士,七家要养活一个官吏,其生活痛苦可想而知。
故东吴使者薛珝在谈及蜀中见闻时说:“入其朝不闻正音,经其野民皆菜色。”

  吴人能看到的情况,魏人当然也能看到。至姜维退据沓中时,曹魏君臣料定蜀国已不堪一击,于是决定出兵灭蜀。

  魏景元三年 (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262年) 夏,司马昭观全局,对灭蜀攻吴之事作出规划和部署:

  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
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

  彼若婴城守险,兵势必散,首尾离绝。举大众以屠城,散锐卒以略野,剑阁不暇守险,关头不能自存。以刘禅之闇,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
其亡可知也。……于是征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率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

  在灭蜀战略中,司马昭依然把陇右作为兵力投入的重点区域,并把姜维当作劲敌。为防姜维支援蜀中,确定先堵塞沓中至武街 (即汉下辨县,在今成县西北30里)
的通道,并抢先占领阴平桥头 (今文县南门外白水江桥)。

  景元四年 (蜀炎兴元年、吴永安六年、263年)
八月,钟会12万魏军出洛阳,九月至长安,而后分三路由子午谷、骆谷、斜谷南下,会攻汉中。此前,陇右魏军已先动:邓艾率3万多军队出狄道开向甘松 (今迭部县一带)
和沓中; 诸葛绪率3万多军队由祁山开向武街和阴平桥头。

  这时的蜀国,后主刘禅因受宦官黄皓等的蒙蔽,直到魏军逼进国门前,才赶忙调集军队进行防御。他派右车骑将军廖化领兵去增援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会同辅国大将军董厥增强对阳安关口
(阳平关) 的把守。

  九月初,邓艾为牵制姜维,令天水太守王颀以1万军队为东翼攻沓中,令陇西太守牵弘以五千军队为北翼,经洮阳(今临潭县)攻沓中,令金城太守杨欣以五千军队为西翼,从洮阳向甘松攻沓中,自己则率主力1万多人紧随牵弘之后,入沓中与姜维决战。

  蜀将廖化受命增援姜维,途中传来魏将诸葛绪所部已到建威和准备攻阴平的情报。为防万一,他不再前进,而是在阴平布阵以待魏军。这一等就是一月多。当时,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已进入汉中,正在向阳安关口前进。

image.png

  邓艾的军队也就在这时击败了姜维。沓中战败后,姜维带残兵取道漒川口
(在今迭部县白龙江流域)撤往阴平,准备先与廖化会合,再奔援阳安关口。同样是在行军途中得知阳安守将蒋舒献关降魏的情报。

  于是,姜维和廖化改退剑阁
(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准备倚仗剑门天险进行固守。由于姜维和廖化到剑阁及时,钟会的东路军被阻挡在剑门关外。但邓艾率领的魏西路军却一路直进,到达了阴平。邓艾得知钟会在剑阁受阻,便给司马昭上书,提出自己攻蜀的设想:
由阴平向东南,翻越秦岭,进攻蜀军防守薄弱的江油戍(在今四川江油县东北)。他认为这段路险绝难走,但可直抄成都,插向蜀国的治腹心。另外,他还认为这样做会诱使姜维、廖化等离剑阁去救涪城
(今四川绵阳东北),以便钟会突破剑阁。

  艾上言:“今贼(指姜维)
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钟)会方轨而进;
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image.png

  司马昭认为邓艾这个设想可行。于是有了邓艾偷渡阴平之事。农历十月,北方已经入冬,陇南天气亦凉。邓艾率精兵1万,携带开路工具从阴平出发,另有2万大军运输粮紧随其后。大军先沿白龙江东行,进入景谷道,再上摩天岭,开始了边开路边前进的艰苦跋涉。史载说:

  (邓)艾自阴平道(指景谷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邓艾行军途中,遇险峻难越之地,便悬车束马,造作栈阁。今四川江油市东北马角镇北有马阁山,是邓艾悬车作栈阁的地段。今文县东南青塘岭到四川平武县之间有“左担道”,意思是狭窄到连挑夫都只能用左肩挑担而不能换右肩的道路,这条小道据说也是邓艾为行军所开。

  邓艾所率魏军在阴平以南的崇山峻岭中行进,越过千难万险,最后抵进到果阳坝
(在今四川青川县境),击败并俘虏了自剑阁回援江油的蜀将马邈。接着,在攻克了江油后,向绵竹 (治今四川德阳市北黄许镇) 挺进。

image.png

  时守绵竹的蜀国将领是诸葛亮的诸葛瞻,他在邓艾到来前将军队北推到涪县,准备在这里与邓艾决战。由于涪县为人蜀通衢,尚书郎黄权认为应预防万一,建议诸葛瞻赶在邓艾前占据险要。但诸葛瞻不听,结果使邓艾军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平原地带。邓艾挥兵击破蜀军前
卫,在逼迫诸葛瞻退往绵竹后,派人送信劝诸葛瞻投降。诸葛瞻掉邓艾的信使,表示要与绵竹共存亡。于是邓艾下令魏军攻破绵竹,将诸葛瞻死,紧接着过绵竹进攻成都。

  魏景元四年(263年)冬,蜀后主刘禅在成都城北向邓艾投降,蜀国灭亡。

  刘禅投降后,在涪城(涪县城,在今四川绵阳县东涪江东岸)坚守的姜维与张翼、廖化也投降了钟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演变为魏吴两国的对峙。而邓艾偷渡阴平的灭蜀之战,也成为古时候著名战例。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