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是为谁而做?他都有什么感情经历?

  长安城的天空,漂着灰暗,也漂着理想,它从不缺故事,更不缺人。“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官吏贪婪、百姓贫苦、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盛唐繁华不再,唐诗江湖里的高手也早已作古。

  762年,李白离开了,770年,杜甫离开了,后人再也看不到“诗仙”李白手拿酒杯高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狂傲。也看不到“诗圣”杜甫满怀悲哀地仰天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怆身影。“田园派”掌门王维、孟浩然,“边塞派”宗师高适、王昌龄,也都化作一抔黄土,湮没在传说里。

  唐诗江湖,一片昏暗和沉寂。772年,白居易来到这个世界。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割据,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在这里,白居易遇到了一个让他心系一生、情牵一生的女子。白居易的母亲陈氏,15岁嫁给了自己41岁的舅舅,老夫少妻本来就有隔膜,白父又常年在外做官,聚少离多,

  压抑的婚姻让陈氏扭曲变形,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了早慧的白居易上,严厉监控着的一举一动。在母亲的教导下,他开始和兄弟们一同发奋读书。

  母亲很严格,不让少年和村子里的小孩玩,只准他读书。她对少年说,你是官吏子弟,总有一天要去考科举、当大官,不可以和那些低的孩子混在一块!他很听话,认认去读书,白天学诗词歌赋、晚上背儒家经典,昼夜不懈,到了后来,他的舌头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子。

  他老老实实走上母亲为他安排的路,不敢有半点违背。书斋苦闷,又有严母在侧,白居易终郁郁寡欢。邻家姑娘湘灵,走进了白居易的世界。两个少年,在中秋灯会上一见倾心,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姮娥旱地莲”。她是农家之女,身材姣好,清新如莲。因为贫,她侥幸逃过名教束缚,保存了一派天烂漫。白居易谱曲,而她的歌喉又让人着迷。

  一个谱曲,一个唱和,才子佳人很快就坠入爱河。少年连梦里都是湘灵,“还有少年春气味,时时暂到梦中来。”不见湘灵,就害上相思病。“抱枕无言语,空房悄然。谁知尽卧,非病亦非眠。”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白居易母亲得知恋情后,坚决反对这门亲事,原因是门不当,户不对。开放的大唐,却是个极为看重门第的朝代。

  婚姻从来都是人生最重要的砝码,但从来只有大家闺秀下嫁风流才子,哪有名门之后娶村妇为妻的道理!她相当恼火:“我白家是贵胄之后,三代为官,书香门第岂是你一个农妇能想入非非的!”

  为了把这段感情掐死在摇篮里,陈氏就把白居易送到南方的叔叔家去,再后来,白居易就去了长安游历。

image.png

  离离原上,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16岁时写的,这首诗惊艳了盛唐,惊呆了顾况。顾况何许人也?唐人将其视作李杜的衣钵传人,是天下学子争相拜谒的文坛巨擘。

  少年白居易,也曾带着自己的诗来长安去拜谒顾况。顾况初看到白居易的名字,调侃道:“长安米贵,白居可不容易。”

  但看到“离离原上”,他就惊叹:有才如此,居天下不难!白居易的诗名,很快就传遍了京城,

  据说,他曾因为这首诗,在酷夏的长安,免费得到了一筐只有贵族才用得起的冰消暑。但就在天下人把这个少年捧上天的时候,他却选择离开京师这个名利场,回到故乡符离,去找寻湘灵。

  回到家乡,白居易直奔湘灵家去。但湘灵一家早不见踪影。再见面已是几年后,这次见面,他们的感情急剧升温,

  他们偷尝了禁果,享尽云雨之欢。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如朝云无觅处。”

  这段感情很快被白居易的母亲发现。

  烂俗的情节再一次出现,母亲认为,白居易总有一天要踏上仕途,娶的必须得是高贵门第的女子,所以,她果断棒打鸳鸯,绝不认可身为村姑的湘灵。

  贞元九年(公元794年),白居易的父亲迁任襄阳别驾,此时国家的局势也大体安定了,母亲决议带着一家人前去襄阳。

  如此,离别终究是来了,无可阻挡。

  走的那天,这对恋人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他经常给她写诗,每当那时候,湘灵就支起下巴静静地听,目光里满是崇拜,而今天这首《留别》,很有可能是他给湘灵写的最后的诗了。

  秋凉卷朝簟,春暖撤夜衾。

  虽是无情物,欲别尚沉吟。

  况与有情别,别随情浅深。

  二年欢笑意,一旦东西心。

  留诚可念,同行力不任。

  前事讵能料,后期谅难寻。

  唯有潺湲泪,不惜共沾襟。

image.png

  到了襄阳后半年,白父就因病辞世了。按风俗,白居易要扶老父灵柩回符离。一路颠簸坎坷,终于回到家乡,

  但湘灵一家又不知所终了。他走之后,流言四起,湘灵一家在符离也待不住了,只好远走。白居易失望至极。

  但自父亲去世后,失去山的白家,已经要着举债度。为了白家,也为了湘灵,白居易只能住悲痛,发奋科考。唐朝的进士难度极高,白居易参加的那年,3000多人只取17个,但他当然位列其中,还成了最年轻的一个。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意气风发,自李杜,立志成为唐兴两百多年来第一人。

  他骑着高头大马,吹吹打打回到家乡,白府大红灯笼,人流如织,喜气洋洋。但邻家却孤灯一盏,隐约还传来几声啜泣。是湘灵回来了,他鼓起勇气,恳求母亲让自己把湘灵娶回家。

  “当年你是布衣学子,她尚且配不上。如今你是天子门生,她就更是连给你提鞋都不配了!”

  抗争了十几年依旧是这样的结果,湘灵终于绝望了。没过多久,白居易就要回京赴吏部的选拔了。

  临别的渡口,白居易肝肠寸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9岁时,白居易来到长安担任校书郎,有一次,他与朋友在仙游寺散步,众人不知怎么,就聊起了当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朋友说:乐天,你文采这么好,不如你以此为题,作一首诗怎么样?

  白居易欣然应允,挥毫泼墨,就开始写。其实他朋友的本意,是想让他批判一下唐明皇因耽于美色而误国的事儿,一开头他也确实是按照这个思路去写的。

  可写着写着,一个模糊的少女身影就忽然浮现在他的脑海,他的笔锋,在潜移默化间,变了:

  在天愿作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名垂千古的《长恨歌》应运而生,收获了百代读者的赞叹,人人都以为,白居易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

  唯有他自己明白。

  808年任左拾遗,白居易终于结婚了。这一年,他三十七岁。

  拾遗虽然是小官,但供奉讽谏,天下发生任何不恰当的事情,都该由拾遗提出来,或是上书,或是廷诤。们顾虑身份地位不敢说的话,只好由拾遗这样的小官来说。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他写了《新乐府》五十篇,“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他拿着放大镜努力找到了国朝每一个地方的问题:《卖炭翁》写官市欺压小民,《阴山道》写,《杏为梁》写居住的奢侈,《紫毫笔》写失职,《官牛》写自私的丞相……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815年,白居易触怒了皇帝,又被小人中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被贬到江州担任司马,如果你记性够好,应该就能知道也正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写就了《琵琶行》。白居易在被贬途中,遇到了一位故人。

  正是湘灵。

  这一年,白居易四十四岁,湘灵也四十岁了,

  白居易在被贬谪九江期间,仕途不顺、心情沉郁,有一次,在庭院晾衣服的时候,忽然见到了一双鞋子。

  正是当年离别之时,湘灵赠给他的那一双。

  白居易凝视这双已经老旧的不成样子的布鞋,发了好一阵子呆,然后,写下了一诗。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黯花死。

  长庆四年,五十三岁的白居易在杭州刺史职上任满,回京述职,他特意去了符离一趟,想去看看湘灵。

  伊人却已杳无音讯。

  这就是历史给这段感情的最后一则记载。

  在这之后的白居易开始学会,经常流连忘返于青楼花馆,还公然在家里蓄,他说: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

  白居易因为年老体衰,为了助兴,居然还开始,他说:钟三千两,金钗十二行。

  什么叫钟?

  就是唐代的一种。

  白居易蓄,就爱找那些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三年一换,老了就遣散: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以上种种荒唐事,数不胜数。

  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正是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同身受,白居易才能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刻画的那么缠绵悱恻,细腻感人。可以说,没有白居易的伤心断肠,即使李杨的爱情再动人,也催生不出千古不朽的《长恨歌》。

  晚年,已过花甲的白居易,不顾年迈体弱再次跑去符离寻踪。面对乡远人渺的故地,想到痴缠了一生的苦情,换来的终是镜花水月,苍髯银发的白居易禁不住老泪纵横,赋诗抒怀:“半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

  后来,《长恨歌》传到了本,

  上至天皇,下至黎庶,

  全国无不顶礼膜拜,

  他被本人奉为菩萨,

  影响力远超李杜。

  再后来,人们称他为长恨歌主,

  一曲长恨有幽情,

  江州司马最伤心。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