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非常受刘邦尊敬,为什么张良没有出手救下韩信呢?
张良是刘邦最信任的谋士,刘邦称呼手下几乎是直呼其名,唯称呼张良为子房,由此来表达对张良的尊敬。刘邦一生中几乎对张良言听计从,他们的关系就像刘备和诸葛亮那样。那么同为汉初三杰,为何张良看见韩信被灭三族,不出手相救呢?在解说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从韩信为什么被说起。
韩信家境贫寒,他像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有抱负的年轻人一样,喜欢游侠不喜欢干农活,也不喜欢经商。所以闹出了很多笑话,如韩信曾经到亭长家里蹭饭吃,亭长夫人厌烦了,让韩信吃了一次闭门羹。后来韩信到河边去钓鱼充饥,遇到了一位妇人,妇人看他可怜天天给他送饭吃,韩信曾经还受过胯下之辱。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农民爆发以后,韩信仗剑从军投了项梁,项梁战死后,韩信转到了项羽的麾下,担任郎中一职,因为得不到重用便离开了项营投刘邦,最后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下,刘邦任命韩信为上将军。韩信为刘邦制定了一套平定天下的策略,韩信认为首先要夺取关中,再以关中为根据地一天下。
韩信采用明修暗道,暗度陈仓的方法夺回关中。后来韩信北上灭魏、灭代、降燕、灭赵、灭齐,战功赫赫。韩信灭齐的这段时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这段时间是刘邦被动挨打最艰难的时刻,他盼着韩信派兵来解围,可是他等到的不是韩信的援兵而是韩信的一封求封齐王的信。韩信希望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看到信后,破口大骂,但是刘邦实力太弱,只能顺了韩信的意愿。
从此以后,刘邦更加猜忌韩信,后来刘邦与项羽大战于固陵,汉军惨败,韩信竟然不听从调令,不参战。刘邦无奈之下用加封来利诱韩信,韩信才答应出兵,自此刘邦对韩信彻底失望,韩信在他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位乘人之危的小人罢了。后来韩信谋反只不过是导火线,刘邦早已对他失望,降爵是必然。刘邦一向对张良言听计从,那么同为开国功臣的张良,为什么不劝诫刘邦放韩信一条生路呢?
第一、韩信谋反是事实,不值得相救
从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得大败,韩信不听从调令开始,刘邦就已经对韩信动了念。所以等刘邦把项羽解决完了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马加鞭来到定陶夺取了韩信的兵权。
项羽兵败以后,刘邦对项羽的部将下了诛令,项羽下手最骁勇战的猛将钟离眛逃往楚地,投了楚王韩信,韩信和钟离眛曾经都是项羽的部下,自然有几分交情,韩信念旧收留了钟离眛。
项王死後,锺离眛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件事情就被刘邦的手下抓到了把柄,当刘邦知道韩信窝通缉犯时,非常生气,立即下诏书命韩信逮捕钟离眛。韩信把没有执行命令,把刘邦的诏书压了下来,还派兵保护钟离眛,就这样韩信给自己招来了烦。
不久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借口游云梦泽秘密逮捕韩信,其实当韩信得到刘邦游云梦泽的消息之后忐忑不安,他猜想是不是刘邦要逮捕他,韩信此时产生了谋反的念头,后来又转念一想,觉得不太可能,刘邦对他那么好,不会对他下手的。等到刘邦的逮捕他的时候,韩信后悔了。
其实刘邦心理清楚这是诬告,韩信被带往长安的途中刘邦赦免了韩信,将其降为淮阴侯,刘邦并没有让韩信回到淮阴赴任,而是把他留在长安软禁了起来。但是刘邦没有韩信的人身自由,韩信还是可以在皇宫自由活动的。韩信被困在皇宫自然心里很不舒服,整称病不上朝,刘邦没有跟他一般见识。
韩信心理闷闷不乐,对刘邦难免有些埋怨,后来韩信挑唆巨鹿郡守陈豨反叛,韩信告诉陈豨,只要他反汉,自己将是陈豨的内应。后来陈豨的反了,韩信便准备放出囚徒攻打皇宫,却被萧何和吕后识破了,韩信因反叛被灭三族。
信方斩,遂夷信三族。——《史记·淮阴侯列传》
很多古时候或者现代学者都不太相信韩信谋反,但是笔者认为韩信的谋反了,原因如下:
(一),如果韩信没有谋反,那么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动开国功臣,吕后敢吗?自然不敢。韩信反叛这一年是刘邦废太子刘盈意愿最强烈的一年,如果吕后残开国功臣,被刘邦抓住了把柄,趁机废太子刘盈,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史记·留侯世家》
(二),吕后逮捕韩信没有直接派人抓韩信,而且把他诱骗到长乐宫,如果韩信没有谋反,吕后直接派人去抓就好了,为什么要用诱骗的方式,很明显韩信的住所已经布满军队。
(三),很多小伙伴认为韩信手握重兵的时候,在蒯通的多次劝诫下都没有反刘邦,这个时候更不可能。笔者不这么认为,当初刘邦实力太弱一直是顺着韩信的,韩信也认为刘邦对他很好。后来韩信被刘邦逮捕的时候他才后悔,所以说形势发生了变法。
所以,笔者认为韩信谋反是事实,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军事抱负跳槽很多次,他把功名利禄看得较重,最后被刘邦一贬再贬,反了。既然韩信是的谋反,张良更不可能劝诫刘邦赦免韩信。
第二、刘邦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决心已定,说了也没用
从先秦到楚汉时期,分封分为两种,一种是因功封王,另外一种是因亲封王。西汉建国初期,刘邦采取的是因功封王。但是到了刘邦平息臧荼叛乱以后,刘邦的分封政策发生了变化,开始由因功封王向因亲封王过渡,笔者可以为大家举例说明。
其一、韩信由原来的齐王徙封为楚王之后,刘邦就把自己的庶长子刘肥封为齐王,刘肥没有执政经验,也没有立什么大功,却被刘邦封为齐王。
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史记·曹相国世家》
其二、刘邦诛项羽旧部,使得燕王臧荼惶恐不安,于是起事反汉,刘邦平息燕国叛乱以后,封卢绾为燕王,卢绾是谁呢?他是刘邦的发小,也是刘邦的同学和同乡,可以称得上铁哥们。但是卢绾并没有立什么大功,所以刘邦封卢绾为燕王,很明显是因亲而封。
所以说刘邦封王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张良看得很明白,刘邦已经下定决心要铲除异姓诸侯王,刘邦的目的是要家天下,而不是公享天下,所以张良知道他说了也没用。
第三、为了明哲保身
刘邦登基称帝以后,张良向刘邦提出隐退,他告诉刘邦,自己身体不好,而且秦国已经灭亡,他已经为自己的故国韩国报仇雪恨,夙愿已偿,所以他要云游四方去了。其实张良是打着身体不好的旗号明哲保身。张良可是一等一的谋士,他清楚开国功臣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一向是一起打天下的时候情同手足,公天下时视为心腹大患。
所以,韩信第一次被人诬告谋反之时,张良都没有挺身而出,替韩信洗刷冤屈,更何况韩信后来的谋反了呢?如果他替韩信说情,被刘邦猜忌了怎么办?张良知道刘邦登基以后对功臣的猜忌心重,连萧何都被猜忌,他也不想引火烧身。
总而言之,韩信的一生是场悲剧,他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并不是一位老练的家,他不懂怎么与刘邦相处,也不懂中央集权下的潜规则。总的来说,刘邦对韩信是有知遇之恩的,但是韩信却几次违背军令,以小人之心待刘邦,他怎么能够换来刘邦的厚待呢?这点上张良就做得很好。所以汉初三杰,韩信被诛,萧何入狱,唯张良能够其身,这跟张良的智谋密不可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