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举人还不是官,为什么中举之后就受七品知县上门拜访?

  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编和大家聊了七品知县的实际权力。在明清时期,正六品的千总,在实际权力方面明显不如正七品的知县。在七品知县面前,正六品的武官千总,可能连座位都没有。但是知县却不敢轻易得罪没有品级的举人,例如在一个县中,如果有人考中了举人,知县大人甚至会亲自登门拜访。只要不是特别重大的问题,知县一般不会激化与举人的矛盾。那么,举人到底有什么可怕的呢?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首先,我们聊一下知县的权力。在明清时期的历史上,每个县都拥有七品知县、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但是县丞和主簿基本上就是空架子,因为知县负责全县的所有事务,属于当之无愧的一把手。由于没有实际权力,县丞和主簿也被称为摇头老。至于知县的师,甚至被称为四老。在吏部的眼里,七品知县仅仅是一个符号。对于六部九卿和内阁大学士来说,七品知县连见自己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在一个县里,知县拥有绝对的权力,即使是那些乡绅豪强都不敢轻易得罪知县。因为一旦知县发狠,那后果不堪设想,俗话说“破家的知县,灭门的府尹。”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知县还没有怕过谁。不过,知县需要略微给举人一点面子,否则情况很尴尬。

image.png

  我们聊一下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按照当时的传,读书人需要参加科举制度获得秀才、举人、进士等头衔。只有考中进士,就肯定能够获得官职。在进士数量不够的时候,吏部会从举人中进行挑选。

  换句话说,举人也拥有做官的资格。在民间一直有“穷酸秀才”的说法,但是举人都不穷。由于自己拥有做官的资格,即使现在没有做官,说不定什么时候,吏部的公文就到了。

image.png

  因此,普通百姓一般称呼举人为“举人老。”县里的乡绅们,对举人非常客气,因为这是一个十足的潜力股。至于知县大人,如果有一位秀才考中了举人,知县甚至会亲自上门祝贺。因为,几年以后,大家很有可能就是同僚。对于知县来说,对一个朋友好过多一个对手。

  对于知县来说,只要不是严重问题,自己不会激化与举人的矛盾。既然是举人,肯定有座师和同年,举人没有做官,不代表座师和同年不是官。一旦矛盾激化,举人的同年或者座师很有可能介入,这就会上升成为文官内部矛盾。此外,举人都有资格继续参加科举。一旦举人考中进士,立刻与知县大人平起平坐。

image.png

  在明朝治的后期,南直隶曾经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举人前往县衙拜会知县大人,在知县面前,举人竟然有座位,待遇正六品的千总还高。不过,知县的座位高于举人的座位,举人毕竟不是官。就在双方聊天的过程中,举人的就职文书到了(吏部任举人为某县的知县),知县大人立刻起身祝贺,并且坐到了举人的旁边,因为双方成了平级干部。

  所以说,知县不会得罪举人,除非举人欺人太甚。其实,在古时候中,虽然每个县都有一群秀才,但举人的数量非常少。有的县甚至一位举人都没有,即使是江南地区,举人的数量仍旧不多。新知县到达一个地区上任以后,一般都会花钱从前任知县的手里买一份关系表。全县有没有官宦家庭、朝廷勋贵或者举人等等,如果有,知县会尽可能的躲避这些人。

  尤其是江南地区,由于江南地区的文风很盛,当地的知县们更加小心。因为说不定某一个乡绅的关系,能够直接联系到六部九卿们,尤其是吏部和礼部。当然,对于一般的秀才们,知县大人不会太客气,毕竟双方的差距太大。按照道理来说,知县有监督县学的责任,算秀才们的半个老师。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