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霸一方的慕容氏,为什么最终会走向灭亡?相是什么
说到慕容氏,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相信看过《天龙八部》的朋友都记得,剧里有一个角色叫做慕容复,他的毕生追求就是复国。虽然这个角色是虚构的,但是慕容这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实存在的。在那个五胡乱华的年代, 慕容家称霸一方,但是万事万物终究都逃不过兴衰更替,最终他们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便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古至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和融合,一直都是一个大问题。晋惠帝时期,“八王之乱”这场内乱的爆发,成为了导火索。造成了晋朝内部分崩离析,国力军力都达到了空前的空虚,民不聊生。而胡族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纷纷开始起兵侵袭中原,氐族及匈奴族的进攻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西晋也被打的“衣冠南渡”,变成了东晋。鲜卑慕容氏正是抓住这个机会,在慕容皝的带领下,先后攻破了乌丸和鲜卑各部,一力量。在军事上,先后击退后赵,击破高句丽;上,崇尚学习汉族文化、技术,取长补短,为后面慕容诸燕开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子慕容儁进军中原,灭魏称帝。以慕容氏为首的少数民族,第一次以王朝和国家的形式,而不是部落民族的形式站上了历史的舞台。 打破了中原长久以来都是汉族治的历史,为后来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做了铺垫。
慕容皝文武双全,为前燕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他的三个也异常杰出。首先,即位的慕容儁也是不输给其父的文武全才,建立前燕,开宗立庙,先后消灭后赵、北魏等国家,一举夺下了中原之地。其四弟慕容恪也是一位杰出的家、军事家,被后世誉为十六国十大名将之一。他在其兄死前,拒绝继承皇位,兄长逝世后坚定地辅佐其侄子慕容暐多年,使前燕步入了巅峰。可惜的是他死后,前燕便逐渐走向灭亡。
五弟慕容垂同样也是出色的军事家、家。在慕容恪离世时,曾希望慕容垂继续辅佐他们的侄子。慕容垂先后抵挡东晋多次进攻,但是由于皇帝的猜忌和慕容垂不心同室戈,他毅然决然选择前秦。但是后来,前燕灭国后,他不畏艰难,毅然决然踏上了复国之路,最终成立了后燕。慕容皝不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文韬武略,同时也是激励慕容兄弟的榜样。
引得他们以一天下为目标,建立燕国,才使得慕容氏得以在青史上,留下属于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常言道“爬得越高,摔的越惨”。和历史上的很多封建王朝一样,前燕经历了前人辛勤的努力,刚刚攀上巅峰不久。满心欢喜迎接了盛世的到来,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由盛及衰,最后不得不走向灭亡。
正应验了那句老话“富不过三代”。由于慕容恪的死亡,原先被其压制的小人纷纷上台。同时因为慕容暐对慕容垂的猜忌,逼迫这个前燕的“中坚力量”远走他乡,造成大量人才心灰意冷,纷纷出走。再加上由于学习汉文化,导致前燕如同后来的蒙元一样,沉溺于中原的温柔乡中,丧失了身为游牧民族的彪悍习气,转而学习东晋名士的风流。
再加上本身游牧名族出身的慕容氏,并没有运用中央集权制度,沿用的 部落制,使得治者无法很好地指挥合各部。臣当道、人才流失、同室戈、沉迷安乐、制度落后,这些无一不是前燕灭亡的原因。而后燕的灭亡则完全怪罪于慕容垂晚年的一次错误,甚至可以说是昏庸的决定。在好不容易解决完内忧之后,慕容垂将目光锁定在了外患。当时拓跋氏刚刚建立起了“代”,北魏还未完全形成。
慕容垂并未将拓跋氏非常放在心上,因此便让自己的——年青的慕容宝领军征讨拓跋氏,借此让其在军中得以立威。而正是因为年老的慕容垂,想要锻炼继任者的心态,时任首领的拓跋珪切断了后燕的传信通道,并散布慕容垂已死的消息。导致后燕军心士气大乱,最终在参合陂大败,精锐被尽数坑。这场失利使得后燕元气大伤,时年已经70岁的慕容垂听后大怒,第二年御驾亲征准备征讨北魏一雪前耻。拓跋珪当时听闻此消息已经收拾好行囊,准备逃跑。但当慕容垂率军行军至参合陂时,看到了一年前的战场,积骸堆积如山,于是他便安排祭奠死难的将士们。当时死者父兄一同号哭,全军上下充满了悲恸的氛围。
慕容垂由于当时已经71岁高龄,再加上因军中号哭和战场的惨烈景象, 所造成的忧伤和愤怒。导致其数升,一路上病情未见好转,反而逐渐加重,无奈只好班师回朝,最后在回师途中病逝。从此, 后燕便逐渐走向没落 ,直至后来南燕和西燕被北魏和东晋所灭,慕容氏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也就至此落下了帷幕。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盛极则必衰,想大秦“奋六世之余烈”,始皇雄才大略,一天下,最终也不过二世。封狼居胥的大汉也因为后宫干政、皇帝昏庸、世家掌权而分崩离析。后面的唐、宋、元、明、清也无外乎如此。 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便开始败业,历史就是一个轮回,不断重复上演着这一幕。慕容氏也不过只是这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无法抵抗这兴衰更替的历史规律。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努力,在历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我想,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们还是更愿意选择一天下霸业,而不是这身后的虚名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