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冬至民间有什么习俗 朝廷和大臣在那天会做些什么
对古时候冬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冬至节气,被称为亚岁,是古时候四时八节里非常重要的节。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正是以冬至为起点。据相关记载,西汉武帝时期制定《太初历》。采用土圭测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影最长、白昼最短(短至)这天作为冬至,以冬至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所谓“冬至一阳生”,《历义疏》载“冬至十一月中气也,言冬至者,极也,太阴之气上干於阳,太阳之气下极於地,寒气已极,故曰冬至”。
冬至
冬至是阴阳交替的节点,《五经通义》曰:冬至阳气萌,阴阳交精,始成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尔雅》曰:冬为玄英,一曰安宁。在古时候相关的礼仪和习俗中,其实基本都是围绕着“安宁”来进行。如《神农书》曰:冬至阴阳合精,天地交让,天为不温,地为不冻,君为不朝,百官为不亲事。《五经通义》进一步说“冬至寝兵鼓,商旅不行,君不听政事。王者承天理,故率天下静而不扰也”。即一切的军国政事,在这天都停止下来,君王也不去过问政事;由此达到天人合一。
君王听政
君王及大臣不过问政事,冬至这天要做什么呢?第一件事——“与民同乐”, 《易通卦验》载“冬至始,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天下之众,亦家家从乐五,以迎至之礼”。君民同乐就要有个理由,那便是对君王朝贺。《汉书》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消,故不贺)”。所谓“者,阳之精;君者,之象”,因此君为阳。《历义疏》曰“以其阳气乘踊,君寿益长,是以冬贺也”;沈约《宋书》“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之仪”。
朝贺
第二件事——律吕调阳,观晷天象。《春秋左传》载“朔旦冬至,历数之所始,治历者因之,则可以明其术数,审别阴阳,叙事训民。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意思是,在四时八节,尤其节气的起点冬至时节,朝廷命司天监等观察“天象气色灾变(此为云物)”,并详细记录,以便提前防备和应对。如《易通卦验》曰:“冬至之,见云送迎从下向,来岁美,人民和,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气送迎其征也”。
云
设立“天文仪器——晷,圭表”测定影照是否符合太阳运行规律,以此来判定来年岁成如何,以及是否出现食月食等。而律吕调阳这个事较复杂,这里简单的知道就是朝廷征集精通音律历法的专门人才“调五音,正六律,以正德”;其目的便是“使和谐,民风教化敦正”。这个活动和上面的“与民同乐”一起进行。相关典籍介绍如下:
《易通卦验》冬至之,立八神,树八尺表,中视其晷如度者,岁美,人和顺;晷不如度者,岁恶,晷入则水,晷退则旱,进二寸则月食,进尺则食。(进,谓长於度也。),
又曰:冬至始,人主致八能之士,或调黄锺,或调六律,或调五行,或调律历,或调阴阳,或调正德。郑玄注曰:致八能之士者,言选於人众之中,取习晓者,使之调为谐,调和之意也。
司马彪《续汉书》曰: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锺律,权土炭,效阴阳也。
晷
除此之外,宫廷内部及朝政方面还有一些礼仪要举行。京房《易妖占》曰“冬至缮宫殿,封仓库”。《通》载“冬至,广莫风冬至,断其大辟,行刑狱也”。《淮南子》载“冬至之,北宫御女黑色,衣黑采,击磬石”。从相关的古籍记载来看,还有大臣在君王决定冬至时节不问朝政的当天,在京的百官要穿黑色衣服;而在君王启动问政听事的那天,要穿大红色衣服的礼仪。《续汉书礼仪志》载“绝之,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衣皂,听事之,百官皆衣绛”。
最后我们说古时候“冬至与百姓和民间的相关文化”。《礼记》“仲冬之月,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可以简单理解为“斋戒禁欲,保持身心安宁”。古时候冬至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履长之贺(送长辈鞋袜)。《玉烛宝典》云:阴阳月,万物之始,律当黄锺,其管最长,故有履长之贺。而之所这么做,《宋书》载“助养元气之事”。《女仪》曰:近古妇人,常以冬至上履袜於姑舅,践长至之义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