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方言吗?古时候人出远门怎么交流呢?
现如今,中国方言依然达一百多种,而且是粗略计算,要知道中国很多地方同一种方言还存在十里不同音的现象,基本上隔一个村就一个调调,就如拿十大方言中的福建客家话来说,同样是客家话,小编就听不懂其它乡镇的客家话,要是没有普通话,那现代也是不可想象,那么,作为没有普通话的古时候,国土面积如此之大的封建王朝时期,各地人们是怎么沟通的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古时候普通话—官话
其实,古时候除了各地方言外,我们聪明的祖先们早就创造了“普通话”一样性质的存在了,那就是古时候官话,所谓官话,就是古时候封建王朝都城所在地的方言,要求全国行政办公人员都会听读,就是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在古时候要是不会官话,是当不了官的,多少都会学,中国的历代官方语言,有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不同的称呼。历史上不同王朝的官话有一定继承性,同时会因都城变迁、人口的迁移等不同因素,也在不断变化。
在古时候,尤其是上古时代,夏商周时期,那时候天下基本上是土著野人部落,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采取的是封建周王亲戚到边远地方武装殖民,但毕竟要用很多当地人来治理国家,所以在上古时期治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怎么让周天子的周礼制度能够有效影响自己的治理地区,各国交往亟需规定通用语言,《礼记》中有记载“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左传》中也说到那时候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存在“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货币不通,言语不达”的现象,于是周王朝在这种状况下以大篆为一官方文书的形式初步一了行政文字上的问题,在语言方面又推行周王室所在地所使用的方言,大概是关中方言,并将这种规范的语言系称之为“雅言”。雅言由此成为各地上层交流的语言,各地诸侯结盟和朝见周天子时,都必须要使用雅言。
尤其到了春秋末期,闻名世界的孔夫子收三千门下,孔老夫子就是在台上一坐,口吐雅言授课,否则门下连老师讲的什么都听不懂。
历代官话的发展
在周朝时,我国勉强做到了一,那就是前文提到的大篆和周朝雅言,直至后世战国后期,依然在沿用这种雅言,至于周朝以前夏商等朝代的语言已经不可考证。
到了秦朝,如果以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来看,秦朝自身的语法体系已经相当完,古文言的基本语法基本成型了。随着秦始皇一文字的政令推行,也为后来的历朝大一“官话”体系奠定了全国基础。其实秦汉差不过,汉朝的官话一样继承了周朝的雅言,因此汉朝的也以河洛语为标准语。
在东汉以后,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都相继建都于洛阳,故而也继承了汉代的雅言音韵。三国末期后因为东吴等南方政权的建立,南方语系这一时期也发展较为迅速,在东晋建都建康之后,洛语与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也就是古南京话。
后来的隋唐建立并结束乱世,隋朝在重新一天下后以金陵和洛阳的雅音为基础,融合并形成了长安官话,也称秦音,并由隋人陆法言编著形成《切韵》。唐时期曾以长安和洛阳为都城,发展出了唐韵,宋元时期,宋朝又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了《大宋重修广韵》作为官话。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时期的刘渊则在《广韵》的基础上又著《平水韵》。
元朝由于治阶层是蒙古人,并不使用汉语,所以行政上出现了很多翻译官,但是汉语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影响,如很
有蒙元特色的大都汉语
明清时期的语言是最接近现代汉语的,也是我国历史上在颧骨一使用语这件事上发展最快最彻底的两个朝代,明朝建立之后,“官话”这个词语才开始正式取代了“雅言”、“通语”等这些古典称谓。
明洪武帝朱元璋认为唐宋音韵在长江以北建都,语音有失中原正,于是命朝廷大臣参考中原雅音,并以明朝首都南京话为主形成了“南京官话”,在永乐帝迁都北京后,由于大量人口北移,“南京官话”也一同北迁,从而成为了目前北京话的基本。在推行全国一语言上,清朝的努力明朝时期还更甚一筹,如清朝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正音书院”,并下令不学会正音者,一律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其严格程度可想而知。
古时候各地普通人的三种交流方式
古时候作为普通人,怎么跟来自大江南北的人们如何交流呢?其实也有办法,第一,就是说雅音,官话,这是组简便的方法。第二是写字,我们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汉字,而汉字是表意的,所以不存在语音上的绝对一,广东人写汉字,东北人同样看得懂,尤其在秦朝大一文字后,这是人们最能不容易出错的交流方式,不过首先得会写字,在古时候其实会写字的很少。第三,那就得找翻译了,可以找听得懂你说话的当地人来进行翻译,这是较麻烦的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