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丁入亩:清朝对赋税的改革,标志着两千多年的人头税被废除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暴增,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中国人口历史上首次突破1亿大关,以后人口增长的势头越来越猛,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突破3亿。
摊丁入亩的内容
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
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
各省地方,查清各处地亩多少,按亩均摊税赋。
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
摊丁入亩的经过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
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雍正皇帝实行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丁银与田赋以田亩多少为征收依据,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这样的改革有助于缓和矛盾、释放活力、促进生产发展。
摊丁入亩的意义
一、积极
摊丁入亩结束了地、户、丁等赋役混乱的现象,完成了人头税并入财产税的过程,彻底废除了自西汉以来的人头税。
由于征税的对象是土地,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对活跃商品经济起来推动作用。
无地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对当时的经济,特别是对资本萌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摊丁入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官绅地主。不知给多少穷人卸下了沉重的枷锁,铲除了多少官员的摇钱树。
二、消极
摊丁入亩没有消除反而加强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中的阶级矛盾。从根本上讲,它维护的仍是治阶级的利益——长久治,牢固治的利益。它使封建治更加牢固。
事实上,摊丁入亩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首先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反抗赋役不均所进行的激烈斗争的结果;虽然名义上陆续在各省实行,但不可能持久认地贯彻执行。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