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徐庶为什么不从曹营脱身?他最后结局如何?

  三国中徐庶的死亡之谜

  《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到徐庶的归宿,徐庶之后再也没有进入舞台,留给了读者悬念。

  在徐庶最后一次出场中,初看之下,庞和徐庶的江边相遇似乎只是一个孤立事件,既使删除这段情节,好像对故事的发展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在第五十回“云长策马刺颜良”中,曹请关羽赴宴,席中,曹问关羽的胡子有多少根,似乎曹的问题很无聊,实则别有用心。罗贯中不会安排没有用意的情节,庞、徐江边相遇也是如此。

  庞刚刚骗得曹把战船连锁起来,徐庶就立即来揭穿庞的把戏,罗贯中的用意在于点示读者,徐庶都看得穿的把戏,曹就更能看得穿,曹的用兵经验和对人情世故的熟谙远非徐庶可。类似手法属罗贯中的惯用伎俩。诸葛亮舌战群儒后,黄盖就说这是无用功;船借箭刚回来,就立即要火烧战船。徐庶巴巴地跑到江边来见庞,主要目的想表现一下自己的不凡。

image.png

  徐庶以为自己能够发现庞的诡计,是一个了不得的高明见识,这样高明的见识又偏偏在曹营里不能对任何人讲。不能听到赞美,不能表现自己,会让徐庶郁闷死的,所以徐庶一定要找一个人来证明自己的高明。极强的表现欲本身就是不成熟和肤浅的标志。徐庶也许是的没有脱身之计,也许是要考验庞的智力、和庞一较高下,无论是哪种情形都无关紧要。

  当庞讲出脱身之计后,二人大笑。二人之所以大笑,是认为这脱身之计太高明了,高明得人皆莫及,表现的是自命不凡后的得意。关键是二人自命不凡的计策,其实愚蠢透顶。
对于二人江边见面的情节,罗贯中多处使用暗示性的笔法提示读者。“(庞)闻是故人,心下稍定,回顾左右无人。”曹已经明白庞是骗子,肯定要暗中派人监视庞;既使曹的相信了庞,以曹的多疑性格,也一定会派人监视庞。曹自己尚派蔡中、蔡和到江东卧底,自己怎么可能不做防范。

  “(徐)庶大笑而拜曰:‘吾命全矣!……’”徐庶的小命难保了。
曹虽然可能知道徐庶曾去江边和庞见面,但不一定知道二人的谈话内容,也不一定知道徐庶派人散播谣言。所以,当听到“西凉州韩遂、马腾谋反”的消息时,曹“大惊”,曹是的担心韩遂、马腾谋反。

  曹急聚众谋士商议,曹的话还没说完,徐庶就急忙抢先发言,生怕差事派给了人。以曹的机敏,立即就明白了“西凉州韩遂、马腾谋反”的消息是假,曹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曹怎能不“大喜”。庞为徐庶设计的脱身之计,其愚蠢之处就在于抢差事这个环节。接下来,曹派臧霸与徐庶同去。后来曹征讨马超和汉中时,所带的众多将领中,没有臧霸。如果臧霸的去镇守散关了,就不会没有臧霸。

  事实上,臧霸一直镇守青、徐沿海地面,根本就没有踏足过关中。所以臧霸可能根本就没去什么散关,而是直接回了青、徐。徐庶从此销声匿迹,阿鸯猜测,是被臧霸奉曹之命给干掉了。“臧霸”是罗贯中别有用心的安排。徐庶对庞说:“吾命全矣!吾昔所许刘皇叔有伏龙、凤雏,才高天下,以此论之,吾言不虚也。”也是后来庞投奔刘备时的伏笔。

image.png

  这里再一次明确,刘备知道庞就是凤雏。刘备派庞去当县令,是有意搓磨庞,目的是去掉庞的狂傲。大事业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必须众人齐心协力。狂傲会严重影响团结的,最终会毁掉事业。后来刘备把庞从耒阳请回来,那一番表演,可谓演技高超。也许正是徐庶的这句话,使得庞初见刘备时,才表现的那般狂傲。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非常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听到徐庶归曹入魏后的经历,不禁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叹息不已。可见徐庶并不是死于臧霸之手。

  魏文帝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徐庶事魏国,官至中郎将、御史中丞。后数年,病卒。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