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为什么又称为ldquo;元朔rdquo;?它在中国民间有什么相关禁忌?

  正月初一,是农历年、月、的开始,这一天是农历正月的头一天;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所以又称“元朔”。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为元,亦云正朝,亦云元朔。”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一是农历一年之元,一月之元,一之元,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三者的开始。

  正月初一,在清代前,一直叫“元旦”或“元”等名称,辛亥以后改称为“春节”。在先秦时也叫“上”、“元”、“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

image.png

  1911年辛亥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是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节,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在民间,传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image.png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quot;开门炮仗quot;。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相关禁忌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怕因此破财。今天很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不外泼。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