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练兵纪实》的记载,戚继光对自己的军队做了什么改编?
在明朝嘉靖年间,原本承平久武备废弛的明军因为一个军事天才,而如同被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样重新振奋。这个军事天才,便是大名鼎鼎的戚继光,他于1559年组建的戚家军,是东亚历史上最早的一支近代化军队。相之下,欧洲近代化军队鼻祖莫里斯亲王主持的军事改革是在1589年,戚家军的组建晚了三十年。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或许因为戚继光和戚家军抗倭的事迹流传非常之广,以至于人们对戚家军的印象就是一支以刀盾、狼筅等冷兵器为主的军队。实际上,这是因为只是一群流窜的土匪,戚家军对付的作战,就很像今天的防暴作战,戚家军的鸳鸯阵,也和今天防暴的阵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打仗,要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对付,确实不需要太多豪华的装备。
实际上,倭患平定的时候,戚继光的人生巅峰,却刚刚开始。
嘉靖时期,明朝边患总结一下就是:南倭北虏。南倭其实只是小打小闹,只是因为南倭活动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沿海,故而先受到重视。北虏指的是蒙古军队,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蒙古各部是臣服于明朝中央的,但是他们毫无信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稍有松懈便组织几千到十几万规模的军队入关劫掠。
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被调往北方边境,负责河北一带的防务工作,防备“北虏”。
“北虏”的实力,远超。故而戚继光接手北方防务后,按照他自己所著的《练兵纪实》开展新的训练和编制,不仅从浙江带来的三千老部下全部“易步为骑”,还另外改组了当地驻防的三万多军队,组建了一支当时全世界范围内最强大的一支“多兵种合成”军队。
按照《练兵纪实》记载,改组、扩编后的戚家军按照队(指挥官为队总)、旗(指挥官为旗总)、局(指挥官为百总)、司(指挥官为把总)、部(指挥官为千总)、营(指挥官为将官)进行编制。营有骑兵营(马营)、步兵营(步营)、车营等数种,各有不同的编制。营有一个指挥部,称之为“中军”,“中军”有很多直属部队,如军乐队(吹鼓手)、工匠、军医、兽医、侦察兵(明朝称侦察兵为“夜不收”)等等。
而且,这时候的戚家军的每一个战士,都可以说是武装到牙齿的机器。
以马营为例,马营下辖左中右三个部,其中左右二部为骑马机动、兼顾骑马、下马作战的部队,中部为单纯的骑兵部队。左右二部编制相对简单,一部辖左右二司,每司辖三局,每局三旗,每旗三队,每队十二人,有队总一人,伍长两人,快两人,镗钯手两人,刀棍手两人,大棒手两人,伙夫一人。(据《练兵实纪》)
除伙夫外,所有兵卒都装备铁质明盔一顶,布面甲一幅,军用腰带一条,椰瓢(椰子壳制成的军用水壶)一个。这些是戚家军的基本配置,步兵也大同小异,已经和今天的单兵装具非常类似。
明军的布面甲有时候也被称为棉甲,故而被认为是棉花制成的轻型铠甲,实际上,棉甲内部衬有以铆钉铆接的铁片,绝对是重型铠甲,防御力远超传的铁质扎甲。
马营左右二部的队总除了上述装备外,还装备合力弓一张,弓弦两条(一条做备用),箭三十枝,弓袋箭袋(明代称为双插)各一个,背旗一杆,护具上一般士兵多了一对环片铁臂甲,称之为“臂手”。
伍长则装备鸟铳和长刀。所谓鸟铳,就是火绳枪,是早期的扳机。明代的鸟铳为了提高射击精度,实行定装药,分别存放在竹制的药管里,每个药管存放三钱,正好够一次装填和发射。马营伍长携带药管三十个,另有散装的备用,共计三百发的量,故而也要携带三百发铅子。另外携带一个锡制囊,称之为“锡鳖”,存六两,做引火之用。此外还有火绳五根,搠杖(通条)一根,铳套(鸟铳袋子)一个。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