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正的汉景帝是个怎样的人?
汉文帝在后元七年病逝,同年汉景帝接管西汉大权,成为了汉朝的新皇帝。刘启在历史上的评价处于两极分化,恶评多来自于汉景帝的私德有亏,如汉景帝错吴王刘濞的刘贤,属于同宗残害。另外汉景帝导致了七国之乱的爆发,但是事后却又将主导削藩的晁错害,最后则是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却又被汉景帝以谋反罪名逮捕,直到周亚夫被活活饿死。所以很多人认为汉景帝不是一个好人,甚至是刻薄寡恩。
但看历史的目的并不是看待一个人的德行,而是以一个人对历史推进的意义和贡献作为起点。在做皇帝的角度来看,汉景帝是对得起皇帝这一身份的。另外关于汉景帝削藩以及各种污点,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其实汉文帝时期西汉朝政并不算太稳定,如诸侯王的问题就一直是悬在西汉头顶的利剑。经过了吕氏一族的稳定时期,诸侯和功臣大多数选择和吕氏合作,但是等到吕雉去世,汉文帝登基这一段时期平衡被打破。故而汉文帝时期经历了漫长的修补时期,具体表现则是对功臣的清扫和重新分配,但是对于诸侯王汉文帝却只是做了有限的尝试。
汉文帝三年时,济北王发起了叛乱,并且成为了西汉时期的首次同姓王叛乱。不过汉文帝亲自派兵,并且很快逼迫刘兴居。经过三年之后,淮南王刘长又意图举兵叛乱,只不过因为提前被汉文帝发现,所以将刘长调回京城,并且削夺了王位,将其发配蜀郡,也就是在路上刘长去世。
其实这一矛盾就来自于汉文帝初期对藩王的处理不当,在诛灭吕氏一族的时候,有两股势力最为活跃,其一是以周勃为代表的的功臣集团,其二则是齐王刘襄为代表的齐地诸侯。而且在最后分配结果时,立谁做皇帝也发生了分歧。功臣想要立没有背景的刘恒,但刘兴居、刘章等人则希望立兄长刘襄为帝。事后汉文帝登基还取缔了刘兴居和刘章的功劳,这才导致了之后刘兴居的叛乱。
可见诸侯王的问题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激化,只不过到了汉景帝时期才彻底爆发。汉文帝时期为了能压制诸侯王,于是听从了贾谊的建议,只不过汉文帝是量力而行,并未完全按照贾谊的《治安策》去做。等到汉文帝十六年时汉文帝才顺势而为将齐国一分为六,将淮南一分为三。所以汉文帝时期是采取怀柔政策对待诸侯的,虽有削弱但为削夺,以至于到了汉景帝时期才引发了更激烈的矛盾。
之所以说汉景帝是个好皇帝,也体现在这里。在针对诸侯王的治理上,汉景帝秉承了贾谊的策略“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另外重用倡导削藩的晁错,并且将吴王刘濞作为主要目标。而七国之乱在爆发之前,汉景帝也没有做太过激烈的手段,只是意图削减吴国的会稽、豫章两个郡县。为什么选择这两个地方?刘濞的崛起的是铸钱以及治盐,其中会稽临海,豫章有着铜矿,所以汉景帝希望从此来削弱刘濞的经济。
但刘濞不愿意坐以待毙,故而才顺势叛变,以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发兵。所以七国之乱的爆发是早晚的事情,而不是说汉景帝做了什么才导致了吴王的叛变,诸侯王和皇权的争夺战迟早要爆发,只不过恰好出现在了汉景帝时期。
最后则是谈谈汉景帝的评价,汉景帝刻薄寡恩这是事实,但作为皇帝汉景帝也不是一无是处,相反身为皇帝汉景帝至少也是合格水准。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某部电影中也有所呈现,即两个面包只用一刀,如何公平地分给三个人?正确答案是掉一个人。这种手段是残的,但绝对公平需要牺牲,有部分是主动牺牲,有部分是君王的雷霆手段,所以才有明君和昏君的区别。
所以看待汉景帝对历史的贡献时,就能看到汉景帝的贡献。刘邦时期诸侯王所占据的郡县多达四十二郡,到了汉景帝时期则是削减为二十六郡,朝廷所直接管辖的郡县则是从十五郡到达四十四郡。另外汉景帝不断压制诸侯王地位,汉文帝时期削弱了诸侯的外交权和调任权,到了汉景帝时期则是将诸侯王的任命官员权也削夺,只是保留了地方财税的享有权,也就是“食租税”,而且其中还剥夺了关于盐铁铜等重要资源的租税,从根本上杜绝了地方诸侯的壮大可能。
所以等到汉武帝时期能够顺利实行推恩令,没有遭遇到大面积的反抗,就是得益于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的努力。在对外方面汉景帝重用了郅都、李广等人,可谓是用人到了极致,郅都本是一个酷吏,但汉景帝却能将其用在对抗匈奴上,而且取得了重要成效,如何不让感慨呢?
有时候皇权是无奈的,仁慈只能留给天下苍生,而不是贵族军功权贵,这才是皇权的可怕和威慑。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