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朝是如何保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的?为什么不和亲

  很多人都不了解北宋为何不和亲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说到北宋王朝,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北宋的“积贫积弱”,如何与少数民族签订屈辱的和约,如何被少数民族灭亡,却忽视了北宋的经济发展的盛况,其实北宋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经济优势,通过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互市”的手段将少数民族经济纳入自己的市场体系中,使其经济要素成为宋王朝经济的一环。

  “和亲”一直是中原王朝处理和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北宋却摈弃了这种通过嫁宫女或宗室女来维护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的手段,既然签订和平条约会被打上“弱宋”称号,而且成为人们的第一印象,那么作为“弱宋”的北宋王朝为什么不采用传的“和亲”手段,而是采取提供“岁币”的方式保障北宋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呢?

  北宋为什么不用“和亲”手段

  第一、北宋人民的优越性和偏

image.png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到极致的王朝,很显然在心理上是会对周边少数民族有一种文化上的轻视,而且北宋大兴科举,文人墨客的地位非常之高,加上北宋一直以来的“重文抑武”政策的偏袒,让整个北宋士大夫阶层这种文化的优越性无不油然而生。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

  正是由于北宋给予了士大夫阶层沃土与环境,使北宋士大夫集团文化优越感非常突出,而且当时又非常的冲突,对少数民族的优越性就会产生一种偏见,正是这种偏见无不刺激着士大夫阶层的心理,如果在将公主下嫁蛮夷之人岂不是丢失了尊严与国威。

  “和亲”政策的发生需要满足二个条件

  形势没人强的时候

  没有强烈的优越性和偏见

  纵观整个北宋时期,形势相对较好的时候都是集中在北宋前三位治者时期,北宋一共享国167年,前三朝时期才62年,百余年的时间里面,北宋是处于劣势的。但北宋君臣的优越性和偏见强烈,认为与“低一等”民族结亲是奇耻大辱,
宁可赔钱但是坚决不肯赔夫人,当然是不会“和亲”的。有着中原正地位的北宋,在处理少数民族主动要求和亲一事的时候,北宋君臣都是用各种理由推掉,宁愿多给“赏赐”,也坚决拒绝的和亲,但是北宋大臣对历史上的“和亲”大部分都是抱着赞同的态度,但是到了自己这里又不愿意了,这也说明,在北宋时期因为政策的原因让整个华夏民族的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才让整个北宋的士大夫阶层有底气产生巨大的民族优越感,从而赞同人的做法而反对自己去和亲。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兴宗派人商量和亲,贾昌朝直接明确的说“和亲辱国”。
公元1061年西夏的李谅想通过和亲让北宋作为自己的援助一起对抗辽国,但北宋君臣以“惜尝赐姓,不许”回复了西夏方面,很明显北宋的君臣是用传观念拒绝西夏的“和亲”请求,
维护中原传“男女同姓,生其不蕃”的观念。

image.png

  北宋作为一个以文治国的王朝,都深受狭义儒教之训诂学、道学所束缚,自然而然把和亲政策与伦理道德对立起来。而且也看到了前朝(唐朝)和亲带来的问题。唐朝在和回鹘和亲的时候,太和公主等所受遭遇以及回鹘人的变,都让北宋的君臣在和亲这种事情上对少数民族反感,明白了少数民族向中原王朝和亲目的之一就是来提高自己的地位以及学习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假如是和辽国和亲,除非能够得到巨大的利益,否则和辽国和亲就失去了意义,这种巨大的利益除非是辽国让出燕云十六州,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而且北宋的治者并没有少数民族血,这使得其民族优越感与民族自豪感要高于唐朝,加上文化的发展更是加重这种偏见心理。唐宋的文化都极为发达,但是宋朝的文化是一种内敛型的,不是像唐朝的那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风格,这也是为什么唐朝更多的是豪放派的诗人,而宋朝更多婉约派的词人。

  在北宋时期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一起,渐渐有一的趋势,才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产生。北宋时期的交通发达,各项学术,都离不开中国本位文化范围,这个时期对于外来文化吸收基本上是没有的,所以具有排外性,也是因为有这样的原因,所以北宋才拒绝和亲。

  第二、“岁币”对于在具有经济体系优势的北宋来说只是无关痛痒的事情

  北宋利用自己经济优势以长制短,
通过茶叶和食盐来控制周围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开展盐粮互市,使少数民族感激宋朝。在形势没人强的时候,可以不用通过战争来稳定局面,而且经济上也有利可图,周围的少数民族由于需求,和北宋展开贸易交往,针对这些少数民族缺少各种必须的物资,利用互市作为手段,军事行动为辅助手段,以西夏为例子,如果西夏稍有动作,北宋就立即罢市撤榷场,使西夏签订停战议和,甚至称臣。

image.png

  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
宋夏战争不断,北宋立即停止一切贸易“陕西,河东缘边旧与元昊互市处,皆禁绝之”。虽然西夏总是打败北宋军队,但最终还是屈服财力与经济的不足,在庆历4年(公元1044年),西夏在军事胜利的前提下,屈服于北宋。以后只要西夏一捣乱,北宋立刻用经济封锁,迫使西夏停止军事行动。虽然北宋也是付出了代价,赐岁币、锦帛、茶等,
但实现了西夏称臣的目的,维护了北宋的正地位,对于北宋来说强大的经济实力足以支撑这种赐赏。

  北宋以前为了燕云地区,也是经常和辽国打战,但至始至终无法实现夺回的目标,而且雍煕北伐歧沟关之战大溃败,北宋立即停止贸易,辽国只能通过南下掠夺,最终在公元1005年,辽国占据有利的情况之下,双方还是通过“澶渊之盟”来停止战争,虽然北宋要给“岁币”,但在北宋君臣看来,给钱财等物可以解决问题其实就不是问题,因为条约很清楚的写着要“互市”。

  到了庆历二年的时候,辽国想和北宋和亲,并且要求嫁其亲女, 以示通好,最终北宋君臣还是用各种理由推辞,最终是通过
“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达成协议不和亲。而双方之后互市贸易中北宋时常获得的利益要远远大于所缴纳的“岁币”,也正是因为北宋时期的经济贸易差,不管周围国家如何威逼利诱要求“和亲”,但北宋君臣还是宁愿多给钱不嫁女。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