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什么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什么原因导致的?
大家好,说起燕云十六州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燕云十六州这个问题,从头到尾贯穿了整个北宋王朝,虽然最终这个问题由北宋联合金国一起灭了辽国得以解决,但是北宋也就此灭亡了,北宋这一朝,都未能实现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目标。
对于北宋为什么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原因,有的主要说是北宋末期、军队战斗力差和外交失策的原因。有的则是认为是辽国的游牧生活方式让辽国的军队少而强悍,更多的是说北宋削弱武将的权力、
遥控指挥、用人不当等造成北宋虽然军队庞大,但是却很弱小的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的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地理位置导致辽国占据有利地形,形成有效的联防屏障,使北宋军队无法突破北上。
“燕云地区”一直都是中原地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就在各国的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由秦始皇一六国后,便发动全国劳力,把当时背方国家边境上的长城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现在的长城,这长城在冷兵器时代,对于阻止以骑兵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非常有效,燕云地区处于长城一带,占据燕云地区就等于是拥有了长城这道屏障,虽然后来的朝代也有少数民族的边患问题,但是这些进攻中原的北方军队很少是通过长城的大规模进攻的。
辽国(契丹)的起源是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特点就是逐水而居,兵强马壮。军队主要以骑兵为主,
辽国(契丹)早就有入主中原的想法,辽太祖就很想要控制燕云十六州天险,从而南下掌控中原地区,但是由于有燕云天险在,一直都没有办法成功。
《资治通鉴》卷269记载:“初,幽州北七百里有渝关,下有渝水通海,自关东北循海有道,道狭处才数尺,旁皆乱山,高峻不可越,至进牛口,旧置八防御军,募土兵守之,皆供军食,不入于蓟。幽州岁致缯纩,以供战士衣。每岁早获清野坚壁以待契丹,契丹至,辄闭壁不战矣;其去,选骁勇据隘邀之,契丹常失利。走土兵皆自为田园,力战有功,则赐勳加赏,由是契丹不敢轻入寇”
辽太宗在改名建立辽国之后,也有入主中原的想法,但是问题一样存在,虽然有强大的骑兵做资本,但是由于燕云地区天险的依然存在,骑兵的优势并不能完全发挥出来,所以,就算当时中原地区处于战乱不断的状态,辽国太宗仍然不敢轻易采取行动,但是由于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了夺权主动向契丹求援,并且许诺如果成功则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辽国就这样获得了燕云地区,而燕云地区就转变了功能,从保护中原的屏障变成保护北方的屏障了。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虽有心想要收回燕云地区,但是作战非常困难,辽国占据长城一带的天险,宋朝要收回燕云十六州就不得不由河北平原北上燕云,地势大大不利于宋
军,而辽国若要南下入侵,穿过燕云十六州便是河北平原,对辽作战非常有利。
多次作战失利之后,加上当时的外交政策,逐渐产生了以和为主的想法。
辽国(契丹)建国后,随着辽太祖和辽太宗的经营,辽国的国力得到提高,在周围诸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由最初的向后梁进贡,渐渐变为与中原建立的各王朝地位平等,甚至后晋就是在辽国(契丹)的帮助下建国,从而向契丹称臣,并向契丹进贡,北汉也一直受辽控制。尤其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得到燕云十六州之后,大力发展本国的经济,而且为了加强燕云十六州的防卫力量,增加饲养的战马数量,更加注重训练军队,军事实力不断加强。
北宋在建国后,也受到五代时期的外交政策影响,基本仍然辽维持着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为了平定南方割据政权,
赵匡胤为了避免与辽国的摩擦,还签订了条约,和平相处。这虽然是宋太祖赵匡胤暂时性的策略,只是为其一大业营造一个必胜的条件,以防止面临南北双面夹击的情况,宋辽最终的对峙也是必然会的,但是,宋太祖实行的这个暂时性的政策却对后来宋代的治者影响非常大,而宋太宗两次北伐的失败则是彻底打垮了宋朝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决心,从而转变外交策略,由攻转为守,守内而虚外。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患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唯担心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其实思想方面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赵匡胤的时候就对辽实行以和为主的政策,虽然是暂时性的,但是却影响到后面的皇帝对辽政策,再加上宋太宗两次北伐战争又失败了,打击了北宋君臣的决心,以和为主的信念更深入人心,也渐渐成为后来代代皇帝和朝臣们所奉行的思想。
考虑到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实力过大引起局面,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在唐朝的后期,各地的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强,就有了与中央政权对抗的实力,“安史之乱”就是这样来的,虽然最终是被了,但是唐朝也受到巨大损失,开始走下坡路了,地方割据,战乱不断,最终也是由于地方节度使而灭亡。
到了唐朝朱温篡位夺权的五代时期,武将通过实力夺取政权的也大有人在,宋朝也是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从后周夺取政权建立的,有唐朝和五代时期的这些例子,赵匡胤为了防止继续这样乱下去,就开始了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不断武将的权力。虽然赵匡胤时期的和北宋后期的有所不同,但确实也是起到了祖制的作用。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尽易八姓,战斗不 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次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欲治之,惟气肖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郸天下自安矣。”
除此之外,在军队管理上面,北宋还实行更戍法,让驻扎在京师和边疆的禁军定期轮换,一旦有战事发生,就会临时任命将领领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就是肯定的了。这个办法虽然解决了唐朝及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问题,但是也造成了将领对所领的军队不熟悉,更加对作战地区的地形不熟悉等一系列情况,军队的战斗力肯定是大大下降,后面的皇帝也继续这样,直到宋神宗时期才被废除,虽然废除了,但是影响却一直还存在,宋朝对武将的忌惮一直存在,对武将进行打压,使得经济发达的北宋王朝很少有名将良将的出现。
辽国采取温和手段治理燕云地区,燕云地区的产出使得辽国国力空前强大。
宋朝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灭亡北汉取得一。自从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契丹)之后,到现在已经七十多年,自从辽国之后,国内虽然发生过战乱,但是规模不是很大,进入了一个平稳的发展环境,加强了辽国的实力。到了辽太宗耶律德光拥有燕云地区之后,在辽国萧绰萧太后的治理之下,
大力发展燕云地区的经济,采取措施,对农业、商业、手工业等进行保护。
最为重要的是,辽国于任用人才,采用了“辽地辽人治,汉地治”的政策,虽然辽国的重要职位都由契丹人担任,但是也会任用为官,如韩廷徽、韩知古、王郁、
赵延寿等,学习到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实力已经大增,已经不再是刚建国时生活贫困,物资缺乏的辽国了。
大家都知道,辽国最初就是以游牧为生,非常重视养战马,还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辽国的官方养马机构,长达两百余年的历史,这在游牧政权的历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因为辽国是传的游牧民族,对于养马有着充分的经验,辽国养的马不仅数量多,
而且还品种优良,苏颂就曾经称赞过“终驰骋而不困乏”。虽然北宋也有专门的养马机构,但是各种原因导致,这些机构养出来的怎么能和辽国养的相较。
当辽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国内又平稳没有叛乱,在加上战马从各个方面都要大宋强,这种时候其实宋辽的国力都是相差无几的,隐约之间辽国还更胜一筹,加上大宋以步兵为主,步兵战斗力本来就不上骑兵,这种情况之下,能守住就很不错了。
自从辽国占据燕云地区之后,北宋想要收复,必须从辽阔的河北平原进攻,这无疑加大了难度。而且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时候,因为需要的原因和辽国签订了和平条约,还为了防止北宋重蹈后周被夺权的覆辙,开始抑制武将的权力,重视文臣。辽国获得了燕云地区,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采取的政策得到充分的施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加辽国的实力。加上军事上又训练兵马,积极备战,防止北宋进攻,进一步的巩固了对燕云地区的治,这种种因素就导致北宋在争夺燕云地区一直失败的原因。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