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省制确立后,元朝对于地方行省的权利是怎么制衡的?

  行省制的确立,从上巩固了国家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机构。元世祖中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那么中央对于地方行省的权利是怎么进行制衡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image.png

  第一,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以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之势。正如赵天麟所说:quot;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quot;。与元代其它官府类似,行省也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史称:行省所掌重要政务,quot;事从公议quot;,而且常有quot;大事集议,众论不齐quot;及某些与议官员quot;尝有违言quot;等情况。据说,行省长官具有一定的quot;画一之权quot;。但行省官员内部的互相牵制掣肘,又随处可见。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有的甚至quot;出入不复关闻quot;长官。

  另外,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交参任用。其长官又大抵是怯薛宿卫出身的蒙古人或色目人。就是说,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由于群官议政和军事、财赋等专官提调,其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每名行省官都不可能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即使是提调军事和掌管财赋者,也需要与官员一起同署议政,更不能将军事、财赋二柄集于一身。官员的种族交参和怯薛出身等,又是元廷对行省长驭远控的特殊而有效的办法。

  第二,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如前所述,即使是湖广、四川、云南、福建等边远行省路以下官吏的铨调升用,也由朝廷三年一次遣使举行。这就保证了行省辖区的地方官吏受辖于国家、效忠于朝廷的职业官僚的基本属性。他们虽然在常政务方面与行省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节制与被节制的关系,但因其任用管理之权于中央,故与行省的上述节制或辖关系多半是公务性的,而非私人领属性的。此外,成宗朝前后,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这些均是行省难以自成体系和坐大称雄的重要原因。

image.png

  第三,以行省为重要对象的地方监察,构成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江南、陕西行御史台的设置及其与二十二道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是元代地方监察的创举。世祖末成宗初,行台监察御史和与行省同处一城的廉访司,相继取得了对行省官吏的奏劾、按问、刷卷等权力,而且有所成效。

  换言之,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既注意了对一般地方官府的普遍监察,又把行省当做地方监察的重点对象。其结果,地方监察不仅发挥了整饬吏治,减轻官吏的作用,而且充当了监督行省的有力工具。终元一代,行省与行御史台及廉访司大多处于某种程度的彼此对立、相互攻击的状态,正是上述机制的一种曲折反映。

  第四,行省区划上的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等因素来确定。这种安排无疑是自古以来区域性管理中quot;山河形便quot;惯例的体现。然而,客观上又容易被地方长官当做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如河南行省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quot;腹里quot;相邻,无险可守。

  又如,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分设治所于南昌、武昌。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又呈以北制南之势。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较容易控制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