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四大家族能直接影响国运 他们到底有多强大

  大家好,这里是为什么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东晋四大家族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红楼梦》中,“贾史王薛”的爱恨情仇、恩恩怨怨令读者印象深刻,而四个家族的命运在绵延几世后终究衰败。其实在东晋,还有势力深厚的四大家族“贾史王薛”还要厉害,他们人才辈出,护国安民,甚至可以说强到了直接影响了东晋的国运地步。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便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王、谢便指的是东晋四大家族的名士王导和,另外两家则是桓、庾。

image.png

  东晋一百余年的时间里,皇帝要么就是年龄小,要么就是不到几年就驾崩了,实权常年在这些家族势力的手上。最有实权的皇帝,当属晋孝武帝司马曜,他继位时正处于士族门阀人才断层的空档期,趁势恢复了司马一族的皇权,有中兴之势,可惜三十多岁就驾崩了,皇权再一次被权臣所揽。

  一、 琅琊王氏

  琅琊(山东临沂)王氏是古时候历史上的门阀士族,其势力相当强大。即使不是对这个家族很了解,也必然知道书圣王羲之,王羲之正是王导的侄子。《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了这么个故事:重臣郗鉴早听闻王氏家族的子弟都很有才华,考虑在他们之中选一个作为自己的女婿。于是他派门生拿着自己的信件去找王导,王导便请门生去东厢房挑选。门生归后,告诉郗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于是把女儿郗璿嫁给了他。这个故事正是典故“东床快婿”的由来。

  东晋开国君主晋元帝司马睿,就是在王氏的堂兄弟王导、王敦的辅佐下,在江南门阀中站稳了脚跟。当年司马睿被封为琅琊王时,王导就跟随了他,为他出谋划策,笼络人心。而后,永嘉之乱西晋灭亡,司马睿只得逃亡江南,也是王导献计献策,让江南士族、门阀都来拥戴司马睿。司马睿登基大典那,甚至三番五次请王导“升御床共坐”,王导则以“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推辞不就,司马睿方才作罢。

image.png

  王导的堂兄王敦,武将奇才,四处征战,平定各地叛乱,为东晋初年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权势逐渐增长,野心也暗地滋生,开始把持朝政,四处安插亲信为官。时人谚语“王与马,共天下”也传入了司马睿耳中,他开始逐渐冷落王氏兄弟二人。王导为人心地纯良,看清名利,也为了保全族人,不与皇帝相争;而王敦则愤愤不平,竟直接起兵叛乱,一路攻到了国都建康。司马睿迫不得已,甚至向王敦表示“公若不忘本朝,则天下尚可共安;如其不然,朕当归琅琊以避贤路”。而王敦却没有起心,时机也不够成熟,便率军归还武昌。皇帝也赶忙为王敦加官进爵,拜为丞相以及各种将军封号,王敦自此权倾一时,皇帝也成了傀儡,病重郁郁而终。

  新帝晋明帝司马绍登基后短短三个月,王敦就愈发觉得身体不行了,便加紧了篡位的步伐,再次起兵攻晋。大事还未成,王敦却病死在卧榻中,他的接手后耽于玩乐,将领们没有才能,最终王敦之乱被司马绍平定。

  王敦作乱时,多亏了王导对晋室的忠臣,一心帮助朝廷御敌,以及琳琅王氏一族对晋朝的拥立之功,皇帝对于王敦的叛乱,没有过多地迁怒于王氏成员,琳琅王氏在晋朝还是有着显赫的地位。

  琅琊王氏的名士,前可以追溯到西汉宣帝年间博士谏大夫王吉,后可以直至晚清,期间出了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

  二、 陈郡谢氏

  陈郡(今河南太康)谢氏也是门阀,和琅琊王氏并称为“王谢”,相较于王氏,谢氏更多的是以文学著称。唐代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谢公”指的便是谢灵运,他于东晋末年入仕,担任军中要职。后来,刘宋取代了东晋,谢灵运继续为官,一直做到了中书侍郎、黄门侍郎等官职。相于谢灵运官场上的政绩,更为后人所钦佩的是他的文学素养。作为山水诗的鼻祖,他流传了很多佳作,而且还通晓史书,擅长书法,是一位文学水平极其高超之人。

  谢氏还有一位才女谢道韫,《世说新语》中记载,和子侄们讨论用何物喻飞雪,侄子谢朗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而谢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听闻哈哈大笑,以为绝妙。后来,“咏絮之才”便用来喻有才华的女子。而,绝对是一位大人物,如果从谢氏选一位政事、军事颇具才能的人作为代表,他便是绝佳人选之一。

image.png

  公元383年,北方政权前秦宣昭帝苻坚,拜苻融为征东大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号称百万,进攻东晋。东晋则拜为征讨大都督,率军八万,在淝水抵抗秦军。在后方指挥,谢氏子孙在前方御敌,最终击败了前秦,“淝水之战”也成了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经此一战,整个谢氏家族的声望,在东晋及后面的南北朝达到了鼎盛,也正是此战,保住了东晋的国运。

image.png

  三、 龙亢桓氏

  龙亢(今河南永城市)桓氏是齐桓公的后裔,早期名人可以最熟到东汉初期的名儒、大臣桓荣,深得光武帝刘秀赏识。晋朝名臣桓彝是桓荣的后代,江左八达之一。桓彝在西晋时开始为官,永嘉之乱后,桓彝继续效命东晋。在王敦之乱时,桓彝被晋明帝擢升为散骑常侍,开始参与朝廷的军机大事,王敦之乱平定后,由于桓彝屡次立功,再次加官进爵。

  东晋时期,桓氏最出名的人物,当属桓彝的桓温和孙子桓玄。桓温长相雄伟,气度不凡,娶了晋明帝司马绍将嫡长女司马兴男。成了驸马,桓温的仕途也逐步上升,出镇荆州时,逐渐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当时在蜀地,有一个分割一方的政权——成汉,由巴氐族领袖李特所建。如今皇位传至李势,其荒无道,成汉一步步走向衰亡。桓温看准了这个建功立业的机会,率军讨伐成汉。公元347年,桓温兵至成都,李势投降,成汉灭亡。桓温攻灭成汉一战,使得桓温一战成名,不容小觑。桓温治下有八州之地,能够自行招兵买马,渐生不臣之心,为朝廷所忌惮。

image.png

  公元350年,苻健建立前秦,桓温打算率军北伐。第一次北伐,战绩平平,而第二次,一举收复了洛阳,使得桓温在朝廷中的声望再一次拔高,足以左右朝廷的决定。但是第三次北伐,大败而归,威望大减,但还是在朝廷中有着绝对的地位。桓温的权势一步步加重,甚至可以废立皇帝,他当初的北伐,也可能是为了后的篡位做好准备。桓温后来病重,又不敢遗臭万年,始终不敢下定篡位的决心。他想要加九锡,却一直受制于王坦之和的势力,至死不能如愿。

  桓温侄子桓玄接替了桓温的职位,并进一步集权,总揽朝纲。公元403年,桓玄封楚王,加九锡,不久后便逼晋帝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楚”。不久,以刘裕为首的数名将领,起兵勤王,讨伐桓楚。桓玄大败而逃,不久战死,桓楚政权在桓氏手中苟延残喘,终在公元410年,桓石绥被,桓楚政权灭亡。

  四、 颍川庾氏

  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庾氏,相于三个家族影响要稍微弱点,主要活跃在东晋时期,在南北朝后便迅速衰败。庾氏最早起势于魏晋时期,但是没有像三个家族那样有赫赫有名的人物。东晋时期,庾氏最有名的人物当属权臣庾亮。

image.png

  司马睿还为琅琊王时,庾亮便被司马睿召为西曹掾,颇受器重。后来,王敦之乱,庾亮站在皇室这边,被拜为左卫将军,和诸将一起抵御王敦的部将钱凤。王敦之乱平定后,行赏时,庾亮为人清正,对于所赐官爵皆不受,被司马睿欣赏。由于司马睿要制衡琅琊王氏的势力,便逐渐提拔一些的势力,庾亮也成为被重用的对象,但还不是朝廷中的核心骨。让他变成权臣的,是得力于他的妹妹庾文君。晋元帝司马睿听闻庾文君贤良淑德,便选她为长子司马绍的太子妃。王敦掌控朝政时,司马睿形同傀儡,郁郁而终,司马绍继位,庾文君被册封为皇后。司马绍年少有为,平定了王敦之乱,但英年早逝,年仅五岁的晋成帝司马衍被推上皇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王导作为肱骨之臣,选为辅政大臣理所应当,而庾亮也能选为辅政大臣,多半是他的皇太后妹妹。

image.png

  庾亮上位后,自然和王导之间有些明争暗斗,加上妹妹的支持,颍川庾氏的势力略占上风。由于坚持征召平乱有功的苏峻入朝,导致了苏峻之乱,但成帝并没有因此怪罪于他。庾亮引咎决定退出权势中心,出镇芜湖。庾亮多次平定叛乱有功,被朝廷嘉奖,而长江等地的重镇,皆为庾亮所控制。后赵皇帝石勒去世后,庾亮不顾朝廷经历了王敦、苏峻之乱,应当休养生息,强行北伐,最终导致失败,第二年郁郁而终。庾亮的两个弟弟庾冰和庾翼接替了庾亮的职位,庾氏的实力也开始达到最顶峰。庾翼也以北伐为己任,但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庾氏北伐的计划彻底告终。由于庾氏家族后继没有很有才能的人,随着庾冰和庾翼相继去世后,颍川庾氏的家族势力也逐渐衰弱。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