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晋之战的经过如何?魏国是如何以少胜多的呢?

  我们都知道,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她的“几”字形河道在地图上非常特殊,今天我们要说的地方就是洛水汇入黄河那块三角形地区。这里土地肥沃自然是不必多说,最为关键的是这里是连接关中平原和河东地区的重要枢纽,咽喉要地,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image.png

  黄河出

  春秋战国时代,这一片地区被人们称为“河西地区”,也就是字面意思,黄河以西的地区。秦国自锤翻西戎之后,若是想要继续东进与六国争天下,那么河西地区是必须拿在手中。而三家分晋后,魏国被压在河东之地,必须扩展生存空间,那么河西也是第一目标。秦魏两国为了这片地区,在三百多年中你来我往。而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对于秦国来讲最为失败和惨烈的当属阴晋之战。

  《吴子》里面有两句话,可以看得出来这场战役的经过。第一句交代背景“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第二句讲结果“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不过令人不解的是5万击败50万,如此经典的战役,史料均为提及。

  魏国为什么这么猛,这就要说到变法了。当时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果,魏国经济发展迅速,和谐稳定。在此基础上又任用吴起对军事进行改革,魏国战斗力也是直线上升。公元前409年,魏国对河西地区展开了行动,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一路上势如破竹,经过一年时间完全占领了河西地区,魏国设河西郡并让吴起担任第一任郡守。

image.png

  吴起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秦国的观念是只要打不死就往死里打,对于河西地区组织了多次反扑均以失败告终。前389年,秦惠公过于心急,起兵五十万欲与魏国一决雌雄。秦国所规定的兵役年龄是16到60岁且国君可以根据情况需要随时征召该范围的男子参战,我很疑惑那个年代有多少人能活到60岁,这个规定说白了就是16岁开始,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就必须参战。

  秦军

  秦国大军直扑阴晋,这个地方是东西交通的战略要地,秦军也志在必得。在秦弩的火力支援下,秦军使用各种攻城器械,对阴晋发动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不过在魏军的坚守下竟然毫无进展。魏军能在如此猛烈的攻击中坚持下来,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是在城墙上居高临下以逸待劳。第二是魏军有当时的特种部队,这就是吴起军事改革的成果。

  当时魏军有一种叫做“魏武卒”的重型步兵,每个士兵配备头盔、铠甲,有长戟和铁剑以及强弩,并且随身携带几天的口粮。这在当时仅看装备就强于普通士兵太多了,不光如此,吴起还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极大的激励。简单概括就是,有军功就有地位,有军功家属也有地位,就算战死沙场,军属也有抚恤。这样一来军民同心,拧成一股绳,志气大涨。

  秦军入侵魏国的消息传到这些士兵耳中时,他们都是自觉穿上盔甲,主动要求前往敌。吴起当时提出要带领五万没有立过功的士兵去打仗。武侯当然是不假思索就答应了,并额外配备了500战车和3000骑兵。战前按照国际惯例,吴起开了个动员大会:“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话说的很明白,各个兵种如果没有相应的缴获,就算赢了也没有军功。

  战士们听了都是摩拳擦掌,渴望上阵敌。等这边魏武卒赶到阴晋城下时,可能秦军还在想,终于敢出来面对面的战斗了,哪曾想到魏武卒士气高昂,看到秦军就好看到猎物一般。反反复复冲击秦军阵地,给秦军造成极大伤亡。而秦军人数的优势在此刻仿佛成了负担一般,一人胆怯带着几十人也胆怯了。原本志在必得的秦军在此刻毫无斗志,狼狈而逃。

  这次战役给秦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秦惠公郁郁而终,两岁的嬴昌继位,不过两年后死于宫廷。而后秦献公继位,阴晋的失利,让东方六国都看不起秦国,魏国打秦国就想打弟弟一样。不过还好出了个秦献公,他积极改革韬光养晦,为之后的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打下了基础。

  秦国历代君王都以阴晋之战为耻辱,也许嬴政一之后在焚书坑儒之时就强调要将阴晋之战的所有记载销毁。而《吴子》却以兵书的方式能以保存流传,不过这也是一个猜测,到底有没有阴晋之战,目前还没有定论,相需要等待我们去寻找。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