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为什么要违反孙权的命令,强行了关羽呢?
事实上,并不是孙权一再强调不能关羽,相反,孙权是非常想关羽的!倒是吕蒙有可能并不想关羽。不得不说,孙权这一步棋走的是非常的臭,他放弃了鲁肃的联合刘备进攻曹的战略,反而想要攻灭刘备,和曹二分天下,的是愚蠢至极!要不是曹后,把位置传给了愚蠢的曹丕,估计孙权的结局会很惨,很可能成为三国中率先被灭掉的势力!
孙权强调不能关羽的说法来源
关于“孙权一再强调不能关羽,吕蒙还要”的这个说法,其实并非是正史记载,而且也并非是三国演义的原著记载,这完全就是《新三国》的脑洞,不得不说,这位编剧还是懂点历史的,只不过他把关注的重点放错了!
按照这位编剧的思路,孙权是不想关羽的,他担心一旦掉关羽,刘备的复仇怒火就会燃烧到东吴,因为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太好了。从这里来看,编剧还是用了一点心思的,他知道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好,会为了关羽不惜一切,他也知道孙权这人并不傻,按照孙权能够治东吴这么多年的纪录来看,孙权玩权谋的能力绝对是首屈一指的,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不关羽确实能给东吴带来很多的好处。
孙权不想关羽,于是派陆逊去向吕蒙传令,坚决不要击关羽,结果吕蒙贪功,直接把关羽给了,酿成大错。于是“孙权一再强调不能关羽,吕蒙还要”的说法便传了出来。
事实上,按照我们上述的分析来看,新三国的编剧还是动了心思的,考虑到了孙权的能力,认为孙权不会干出那么愚蠢的事情,这是编剧的优秀之处。不过这个编剧的脑洞实在太大了,他修改的这个情节,其实完全不符合三国正史的记载,甚至于说还并不符合三国演义的说法!
三国演义小说中,关羽在被吕蒙偷袭后,退守麦城,想着刘备派援兵前来相助,他还想重新夺回荆州,但遗憾的是,上庸的刘封拒绝出兵相助,而益州那边的援兵也迟迟不见踪影,所以关羽无可,只能弃守麦城,准备先突围去成都。可此时他的最佳突围机会已经失去了,最终被潘璋俘获。
俘虏关羽后,孙权一开始也没想关羽,想要劝降关羽,但是关羽拒绝投降,且孙权手下以关羽投降曹一事劝阻,证明关羽不可能心投降,所以最终孙权下令将关羽诛!
原文:孙权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遂命推出。于是关公父子皆遇害。
从这里可以看到,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吕蒙倒是并没有表明想要诛关羽的看法,诛关羽,完全是孙权在作,可见正想关羽之人,乃是孙权!三国演义和新三国对于关羽的死,看法是不同的,那么在正史中,到底是谁想关羽呢?吕蒙还是孙权?
正想关羽的人
按照正史分析来看,本文认为正想关羽之人,乃是孙权!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下面来好好分析一下!
站在我们后世的观点来看,当年孙权偷袭荆州,其实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决定,孙权简直是太愚蠢了!可以说,到了现代,对于孙权,基本就没有多少好评,大家都认为他把一步好棋给下臭了,导致了蜀汉的式微,导致了东吴失去了一天下的机会。然而这其实都是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评价的,我们是知道历史的发展趋势的,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孙权做错了,当年他不该这么干,但是站在孙权当年的角度来看,他可并不认为自己干错了,甚至于说,孙权和当时的东吴众人还认为,他们干了一件非常有利于东吴的事情!
事实上,当年东吴唯一一个拥有战略眼光之人,或者说开了上帝视角之人,乃是鲁肃!只有他知道东吴要想生存,要想做大,要想一天下,必须得联合蜀汉,所以当刘备拒不归还荆州时,鲁肃还能较克制,没有大肆对刘备动兵,因为他知道,一旦和蜀汉决,以东吴的实力来看,根本不足以和曹魏抗衡,最终将会亡于曹魏之手。不得不说,鲁肃的战略眼光是的非常到精准的,他基本是能看到三国历史走向的!在他的影响下,孙权也一直在坚持走联盟刘备的路线,而且这条路是越走越顺畅的。
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自从孙权和刘备联盟之后,两家的发展势头都是非常好的,相反,原本是天下第一大势力的曹,发展是越来越不那么舒畅了。曹魏内部不稳,汉献帝时不时搞点小动作,让曹伤透脑筋,曹本人治理国家的能力又不行,搞得内部叛乱不断,而且刘备在汉中还把曹痛揍了一顿,让晚年的曹疲于应付。之后的关羽甚至在襄樊之战中直接俘虏了曹魏三万精兵,打得曹都拿不出更多的精锐士兵了,补充给徐晃的士兵很多都是新兵。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魏的实力已经衰弱到了低点,再也不是不可战胜的了。只要等到曹这个掌大局的人一死,刘备、孙权群起而攻之,曹魏内部的那些人在一闹,那曹魏很可能被打崩。刘备、孙权入主中原,并不是一件不可实现之事!可以说,只要有鲁肃的存在,一直保持着和刘备的联盟关系,那么天下的形势的会发生大变!遗憾的是,就在这大变到来之前,鲁肃死了,而鲁肃死后,东吴新上任的都督吕蒙,那可就纯粹是一个武夫,虽然军事能力不错,但战力眼光差得太多了!也正是他,改变了孙权的战略思想!
鲁肃认为,曹雄踞北方,实力非常强大,对东吴的威胁很大,单凭东吴一家,根本不足以击败曹,所以孙权应该联盟刘备,一起对抗曹。但是吕蒙却认为,曹军队擅长陆战,不擅长水战,东吴可以凭借长江天堑抵挡曹。东吴只需要出兵占据襄阳,掌控长江上游,然后再调拨一支军队巡游长江,便可以高枕无忧了,既不用怕刘备也不用怕曹!
《三国志》: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何赖于羽?
不得不说,吕蒙的这个计谋,从战术上来说,是行得通的。短时间内确实是可以挡住曹和刘备的进攻。但是他的计谋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此计要能实施,必须保证曹永远训练不出水军,可这现实吗?长远来看,曹要想拿下东吴,势必要大规模训练水兵,只有这样才能打过长江,所以长远来看,东吴肯定是挡不住的,这正是吕蒙短视的地方!说好听点,吕蒙这是短视,说不好听,吕蒙这完全就是“只管生前享乐,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的做法!
鲁肃活着时,吕蒙遭到压制,孙权还是赞同鲁肃的看法。不过当鲁肃去世后,吕蒙开始上位,孙权的看法便随之改变了。
《三国志》: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得徐州,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
看这份记载,鲁肃死后,孙权还是想着进攻徐州,以此配合刘备集团在另一边的作战。但是吕蒙直接说徐州就算打下来,还是守不住,不如去打荆州,这样就可以完成全据长江的目的,根本不用怕刘备和曹。可以看到,从始至终,吕蒙想的都是全据长江,想的都是自保,他根本就没想过怎么去一天下!这便是他不如鲁肃的地方。也正是因为他的影响,孙权一改鲁肃时期积极进取的策略,开始转向保守。或许说这并不算是保守,但很明显,孙权走向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孙权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偷袭了荆州,而且在取得荆州以后,孙权并没有停下步伐,反而是派人继续向前推进,入了川中!如果说,偷袭荆州,乃是孙权受到了吕蒙的影响,想要全据长江,以求自保,那么接下来入川中,这便是孙权的另一个战略了,那就是占据益州,将益州、荆州、扬州连成一片,以图和曹平分天下!事实上,这个战略当年周瑜就曾经提出过,并准备实施,结果随着周瑜的去世,这个计划搁浅了
现在孙权重拾这个计划,这就说明,从他偷袭荆州那一刻开始,他想的就并不是自保,而是换一条路进攻,他还是有争霸天下的雄心的,只不过东吴军队的陆战能力确实太弱,始终打不进益州,攻不下永安城,直到蜀汉灭亡,他们都没能打进去。既然孙权有心争夺天下,执意要和刘备决,要攻取益州,那么他对关羽,就不会再手下留情了,毕竟关羽这人军事能力颇为强悍,与其留给刘备,还不如一刀了干净!
结语
综合来看,“孙权一再强调不能关羽,吕蒙还要”的这个说法,其实完全就是《新三国》的一家之言,不足为信!站在正史的角度来看,孙权之所以抛弃“联合刘备共同进攻曹”的战略,其实是想走另外一条路,这条路就是当年周瑜提出的攻占益州,和曹平分天下的战略,只不过孙权没有实施成功!既然孙权下定决定要实行二分天下的战略了,要和刘备决了,那么击关羽其实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毕竟关羽那么强,且对刘备无忠心,把他留下来就是个隐患,还不如一刀了干净!所以说,正想关羽的人其实是孙权!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