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顾炎武的离奇传说有什么?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带您走进顾炎武的故事。
顾炎武(1613—1682年),江苏昆山人。1645年,清兵渡江南下,一举攻破昆山,城里无论穷富尽遭洗劫。顾炎武四弟、五弟被死,生母何氏乱中被清兵砍去右臂。顾炎武小时就被过继给叔伯家,昆山攻陷时,他恰好护送嗣母王氏避难到了常熟,因而幸免于难。不久,常熟也被清军占领。刚烈的王氏绝食十五天,慨然赴死,临终时的遗训是:“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
这一年顾炎武只有三十三岁。从这以后,他背负着国恨家仇,成了一个终生未敢忘却复国之念的孤臣孽子。
顾炎武有三个外甥:徐乾学、徐元文和徐彦和,都在朝廷里做大官,也都是著名的学者,可却都对舅舅顾炎武畏惧三分。康熙十五年(1676年),顾炎武曾经到过京城,徐乾学、徐元文在京做大学士,二人设筵招待顾炎武,毕恭毕敬,礼节性的三杯酒后,顾炎式沉着脸就要离开。外甥急忙挽留:与舅舅难得一见,不妨畅饮一番,谈至夜阑,再送回去安歇不迟。“顾炎武怒色道:”世间唯奔纳贿二者皆于夜行之,岂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训得徐氏兄弟屏息敛容,不敢回应。顺炎武对外甥们有这么大脾气,关键还是不满他们仕清。所以他的朋友只要是做了清朝官员的,他一概与之绝交,其中包括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等。
据《清史稿》记载,顾炎武本无子女,但在游历中,他每到一处都要另置妻室,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孤身离去,按理应该留有后人,只是因为随处以化名出现,纵有后人也难察访了。这与他的处境及复国的深谋远虑都有着某种关系。
而且顾炎武常年旅居在外,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但在财力上却从未见什么困乏。他的外甥们官位未显时,都曾向他借贷,竟“累数千金,亦不取偿也”。传说顾炎武得到了李自成的一笔窖金,而且还以此为资本创办了票号。他的好友傅山协助他料理经营。两人共同创立新制,使有清一代的票号事业走上正轨。果如此,则山西商业的富庶发达也要归功于顾炎武了。
五十岁后,顾炎武感觉恢复大业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因此越来越多地用学术来填补心中的失落情怀,陕西学者李颗、王宏撰都是他的好友。顾炎武的晚年是以大学问家的身份而名闻天下的。康照十七年,朝廷首开博学鸿儒科,广收天下饱学之士,并组织人力编修《明史》,很多人都想到了顾炎武,力推荐他出山,但他一概拒绝,甚至多次以来表明决心。
康熙十九年,顾炎武还特地写了一副春联,表明自己至死不渝的故国情怀:六十年前,二圣升遐之岁;三千里外,孤忠未死之人。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四,顾炎武去世。之前他曾写给外甥徐元文一封信,竟夸赞当时的盛世景象为:“国维人表,视崇祯之代十不得其二三“。又恳切指出自己四处查考亲历的种种强弱凌夷之苦,像这些“一方之隐忧,而庙堂之上或未之深悉”,因此禁不住“贡此狂言,请赋祈招之诗,以待代衰秋之著”。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游历一生,已经超越了遗民的狭隘情怀而心怀天下苍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