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军队都有什么兵种?最重要的兵种是什么?

  古时候军队中最重要的兵种是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为什么小编告诉你。

  在古时候军队中也分很多兵种,例如戈兵、戟兵、车兵、攻城兵、手、骑兵等。那其中最重要的兵种会是什么呢?其实就是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各国打仗最重要的便是机动性,其实大家都用相同的兵器作战,谁能掌握主动权,拿到先手优势,可能就会决定战事的走向。虽然不是每位士兵都能有马骑,但会骑马是古时候士兵的基本技能之一,而专门训练出来的骑兵则要担当重任,成为军队当中的手锏。

image.png

  一人一马,一弓一矛,是骑兵的经典形象。然而在骑兵出现之初,并不是这样的。随着技术的进步,骑兵高机动性、战斗力强、行动灵活的特点逐渐显现,成为古时候军队中重要的兵种。骑兵的发展壮大,贯穿了中国古时候的战争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价值和历史地位。

  在殷商废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人马殡葬坑,坑内还有一些武器装备,说明早在商朝就已经出现骑兵了。当时还设置了专门负责骑兵的“多马卫”。只是商朝时,战争通常以车战和步战为主,没有的骑兵部队,在战场上是可有可无的肋兵种。

image.png

  周朝是骑兵发展的萌芽时期。活跃在北方的游牧民族成为周朝发展骑兵的启蒙老师。西北的戎时常越境扰,这些游牧民族弓马娴熟,来去如风,彪悍好战,周朝的军队难以应付。公元前771年,戎攻破西周国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在骊山下了周幽王,西周走到了终点。

  周王室遭难后,迁都洛阳,建立了东周。各诸侯国意识到骑兵的重要性,纷纷组建规模不一的骑兵,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公元前636年,晋国公子重耳深受秦穆公的青睐,在他返国之际,秦穆公以“畴骑二千”相赠。骑兵作为新兴军种,登上了历史舞台。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纷争不止,给骑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解除骑兵封印的不是唐僧,而是赵武灵王。公元前307年正月,他宣布“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赵武灵王将骑兵作为兵种,依托河套地区丰富的马匹资源,组建了一支骑兵突击力量,同时,为了方便马上作战的需要,骑兵一身着窄袖交领右衽的胡服,这次改革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

  赵军骑兵配备和长短兵器,兼顾长、中、近距离伤力,再有加速度的优势,助力赵军骑兵屡建奇功。在与中山、林胡、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作战中,不落下风,表现出色。后世有人将赵军骑兵称为“赵边骑”,是战国四大精锐部队中唯一的骑兵部队,也是中原政权组建的第一支骑兵部队。

  在兵书《六韬》中,就对骑兵的选拔、训练和组织,进行了系性的总结。年龄40岁以下、身高1.73米且身强体壮的成年男性,都能参与骑兵的选拔。一名合格的骑兵,要求身姿矫健,反应灵敏,精通骑射,有团队作战的精神,能够克服复杂环境的挑战。有付出就有回报,骑兵的待遇自然要步兵优厚得多。

  战国时期的骑兵,可以辅助步兵,迂回两翼,可以车骑混编,突击敌阵,还可以潜伏敌后,断其粮道,战术多样,灵活多变。不过,此时的骑兵不过处于辅助地位,并非当一面的主力兵种,此外,由于没有装备马镫,骑兵不能发挥正的战斗力。

  秦国地处西北,拥有体态高大、速度惊人的秦马资源,在与游牧民族的交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秦骑拥有不错的战斗力。从出土的秦兵马俑看,除了马镫外,秦军骑兵的装备与后世骑兵没有多大区别。头戴小帽,窄袖短衣,身披短甲,脚穿短靴,弯弓持戟,这副装扮,完全是为了方便骑射。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项羽率3万骑兵,在彭城(今江苏
徐州)奇袭刘邦,半之内击溃刘邦主力五十六万,汉军伤亡三十万。汉军虽败,但对骑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骑兵部队,是汉王朝治者的“星语心愿”。

  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强盛,百业兴旺,到武帝时,全有七十万匹马,为反击匈奴做好充足的准备。随着“百炼钢”技术的成熟,汉军兵器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3米长的矛、戟和脊厚刃利的环首刀,成为汉军手中的大器,同时,铁甲取代了皮甲,大大提高了士兵的生存能力,外加复合弓和手张弩的出现,在装备上已经甩开匈奴几条街了,汉匈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经过战火的洗礼,中原骑兵走向了成熟。

  魏晋时期,骑兵有了新的变化。在装备上,期盼已久的马镫终于出现了。有了它,骑兵不仅可以长途奔袭,还能近距格斗,简直是脑洞大开的重要发明。而前尖后锐的马朔成为制式武器,刺砍俱佳,威力巨大。它的出现,加速了戟的消亡。这时的骑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轻骑兵,是机动部队的王者,另一部分是重骑兵,人马皆披重甲,凭借强大的攻防能力,突破对手的防御。

  五胡乱华,中原浩劫,大量游牧民族进入中原,骑兵自然是军队的主力,大规模骑兵作战屡见不鲜。前秦苻坚南下攻晋,八十万人中骑兵就有二十七万,占33.75%;北魏拓跋焘攻打刘宋,渡过淮河的骑兵就有六十万;钟离之战中,北魏和南梁皆称百万之众,其中北魏的骑兵多达二十四万。

  唐朝的骑兵虽然规模不及南北朝,战斗力却丝毫不落下风,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创建的玄甲军最为著名。玄甲军摒弃了魏晋时期的铁甲,以防护能力更好的明光铠为制式防具,因甲黑而厚重,故称“玄甲”。玄甲军“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作战时往往由李世民亲自率领,“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玄甲军在长途奔袭时,御下铠甲,是一支高机动性的轻骑兵,在正面突破时,甲骑具装,是不折不扣的重骑兵。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新兴的宋朝面临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由于后晋“儿皇帝”石敬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宋朝失去了传了养马牧场,以买卖和交换的方式,获得马匹,而所得到的川马、广马、淮马,质量上无法与辽军的三河马相提并论,数量上,也不能与辽军一人配数豪华配置相,战斗力自然被辽军碾压了。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帝国。民族出征时,通常选择健壮有力的公马,而蒙古人则会挑选正在哺的母马。做出这种选择,蒙古人有自己的“小心机”,尽管母马速度和耐力不如公马,但马能为士兵提供充足的营养和热量,减少后勤,一举两得,不得不赞!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非常重视骑兵的建设。骑兵普遍配兼具速度和耐力的河曲马。为获得大量河曲马,专门设立朵甘都指挥使司,加强黄河河曲一带的控制,与当地牧民通过茶叶交换马匹,“茶马古道”由此诞生。

  明朝的骑兵与之前的骑兵相,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是历史上第一支装备热兵器的骑兵。明军的三眼或五眼火铳,既能在远距离射敌人,又能在近距离充当冷兵器使用。著名的“关宁铁马”甚至能够在行进途中开火,战果丰硕,威力惊人。

image.png

  古时候骑兵最后的挽歌出现在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当年5月17,僧格林沁率七千蒙古骑兵追击捻军。在山东菏泽西部的高楼寨中伏,双方展开肉搏,清军损失惨重。僧格林沁在亲随的拼死保护下,逃到菏泽西北的吴家桥,被一名捻军小兵在麦地里砍翻,清朝最后一支正规骑兵精锐全军覆没。

  以一匹500公斤马为例,一天需要进食相当于体重2.5%的饲料,一年的食物至少需要4.5吨,其中包括料、谷物、豆料等,古时候伙食没这么好,吃的就更多了。此外,马鞍、马蹄铁、马镫等配件,均需铁制,铁在古时候同样不菲,这还不算重骑兵铠甲的费用。据测算,一个骑兵相当于二十个步兵的战斗力,因此,各个时期的治者非常注重骑兵的建设。在万马奔腾的背后,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也是一首生生不息的进行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