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镇对明朝京师很重要吗?戚继光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镇守多年?
很多人都不了解戚继光,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顺帝逃回大漠,是为北元(以下包括蒙古各部)。北元对明朝构成了极大的战略威胁,再加上东北女各部也非常活跃,明朝为此设置了著名的九边重镇。九镇从西往东分别是甘肃镇、固原镇、宁夏镇、榆林镇、山西镇、大同镇、宣府镇、蓟州镇、辽东镇。
由于明朝的国都在北京(以下称京师),所以有两个镇对京师来说相当于门户咽喉重地,即西北方向的宣府镇,东北方向的蓟州镇。蓟州镇在哪?咱们打开一张河北地图,河北省东北部的唐山市下辖迁西县,位于滦河之畔,蓟州镇就在迁西县城的西北部,界于迁西与遵化之间。大名鼎鼎的长城喜峰口,就在蓟州镇东北不远,同样大名鼎鼎的马兰峪则在蓟州镇西北略远位置。
明朝与北元、女实际上可以算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明朝属于中原农耕文明,北元属于大漠游牧文明,女属于东北渔猎文明。三大文明区交界的地点,就在今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三省区交界附近,蓟州镇正好卡在这个点上。
明朝京师的北线防御,约以燕山山脉、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为界,燕山与七老图山之间有滦河流过,而滦河出了蓟州镇后,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北部。这意味着一旦北元军或女部突破蓟州镇,不但京师以东无险可守,就是华北平原也是很难守住的。蓟州镇于北可作防御北元南下的重镇,于东可作防御女入关的重镇,这还只是从防守角度来看的。如果从进攻角度,明朝控制蓟州镇,向北可出入大漠,向东北可入辽东都司压制女。明清时人就对蓟州镇的地理位置极为看重,认为“蓟州镇前扼柳林,后控卢龙,襟守京畿,为国之重地。”
明朝在洪武时在长城北线设过一个大宁都指挥使司,将蒙古各部阻隔开来。但明成祖朱棣出于多重考虑,将大宁都司迁到了河北保定,如削减宁王朱权的势力,以及允许帮助自己靖难成功的兀良哈部在大宁放牧。只是如此一来,蓟州镇将直接面对北元,成了京师以东的咽喉要地,军防压力非常大。
蓟州镇往东约三百五十里是关内与关外的咽喉门户山海关,往西四百五十里是重镇黄花镇,又守护着京师,是明朝边镇中第一等的重镇,“其势较之边镇尤重”。明朝人对蓟州镇的评价是“如京师之门,门开则人人可登堂入室。”不过蓟州镇的正式建立是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明宣宗是明成祖的宝贝孙子,早就册立为皇太孙,明仁宗朱高炽能当上皇帝,一大半的功劳要归功于朱瞻基。
明朝虽然是在1644年灭亡,但在1449年与1550年,明朝发生了两场大变,也就是也先攻京师和俺答攻京师。鉴于此,明朝加大了在蓟州镇驻军的数量,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京师的东大门,不能再让北元(蒙古各部)兵随意南下了。兵力不够怎么办?那就让客兵驻守蓟州镇,所谓客兵,就是边镇的士兵调到蓟州镇。
说到客兵不得不及明朝史上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戚继光。戚继光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东南沿海抗击入侵,成了的噩梦,实际上在戚继光辉煌军事生涯的后半段是在蓟州镇度过的。明穆宗隆庆初年,朝廷被北元威胁一事弄得焦头烂额。给事中吴时来就提议请戚继光北上训练士卒。
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戚继光出任蓟州镇、昌平镇、保定镇的军事长官。戚继光到任后,发现蓟州兵虽多,可用来作战的并不多,而且政出多门,不利于防御北元。朝廷此时极度信任戚继光,调走了总兵郭琥,蓟州镇所有事务皆由戚继光处置。戚继光在蓟州镇训练兵马,士卒精强,蓟州兵的实力居诸镇之冠。北元经常从蓟州南下侵扰内地,都被常年坐镇蓟州镇的戚继光打得落花流水,只要戚继光在蓟州镇一天,北元都不敢再进犯蓟州镇。戚继光本人也说蓟州处平原与山地之要塞,山谷林隘,易守难攻。
位于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同样是京师的东面门户,但由于山海关距离京师较远,而蓟州镇距离京师较近,所以蓟州镇对于京师军防意义来说相对更大一些。或者这么说:对于京师来说,山海关是大院的门,蓟州镇则是卧室的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