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又是如何干预朝政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东林,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明朝天启年间,朝廷里流传着一部奇异的名册。乍一看上去,这本小册子仿佛是某位水浒爱好者的笔记,上面列举了一百零八个人,就连“及时雨”、“玉麒麟”等绰号也与书中一模一样。

  但再看绰号后的人名,竟然全是北京、南京两府中的朝廷大员。这本奇怪的名册,叫做《东林点将录》。它的编撰人,是当时的大、“九千岁”魏忠贤手下干将王绍徽,而名册上的人就是让魏忠贤最为痛恨和忌惮的群体——东林。

image.png

  从明朝万历年间起,东林逐渐成型,以致逐渐壮大。在明末的政坛上,东林人一直以“特别能战斗”著称:与斗、与群臣斗、甚至与皇上斗,当是“与人斗其乐无穷”,堪称明朝最强文官集团,成为了决定明朝命运走向的决定力量之一。

  “聚义”东林

  东林的创始人,是嘉靖、万历年间的著名“偶像派”——顾宪成

  说他是“偶像派”,并非夸大其词。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顾宪成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里。顾宪成打小就有才子之名,成绩很好,明史上记载他“资性绝人”,属于父母口中“人家的孩子”。他的科举之路也是一帆风顺,26岁时考中解元,30岁时又以二甲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户部主事,成为了正经八百的国家。

  以顾宪成的学识和年纪,步步高升甚至进入内阁,都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然而,从一开始,顾宪成就没把升官发财当回事。

  自做官以来,他一不溜须——当百官都联名为首辅张居正祈福时,他硬要从中把自己的名字划掉。

  二不贪污——万历二十一年考核官员时,他以廉洁而得第一。

  三不怕事——万历不喜欢长子朱常洛,要搞“三王并封”,他上书劝阻;万历不喜欢大学士王家屏,他偏要推荐王家屏做首辅......顾宪成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戳万历的肺管子,终于把自己戳回了家。

  万历二十二年,当了14年官(中间请假三年、为母服丧三年,实际只当了8年官)的顾宪成被革职削籍,彻底成了一名老百姓。

  丢官后的顾宪成并没有垂头丧气,反而更加忙碌起来。

  实际上,在官场中目睹了大明朝廷的种种黑暗之后,顾宪成早已对仕途兴趣寥寥,转而将人生目标放在了传道授业之上。

  在顾宪成的家乡,有一座始建于南宋的废弃书院,名叫东林书院,南宋大儒杨时曾在此讲学。在顾宪成剩下的生命中,这里将成为他建功立业的主战场。

image.png

  经过整整十年的募款和修葺,东林书院于万历三十二年重新开放。从此,顾宪成和很多与他志同道合的学者一起,在这里开坛讲学。一时间,东林书院声名大噪,即使八年后顾宪成去世,这里依然是当时绝大多数读书人心中的圣地,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学习。

  在斗争中成长

  按理说,明朝时全国的书院并不止东林书院一家,诸如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千年书院当时依然书声不断。

  然而,为什么只有从这里走出的官员最终形成的“东林”,而没有“岳麓”、“嵩阳”的说法呢?

  这就要从东林书院所教授和讨论的内容说起了。

  表面上,东林书院所宣讲和讨论的仍然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学经典,但是,与书院不同的是,东林书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议政”。

  从顾宪成开始,在东林书院主持讲学的高攀龙、安希范、叶茂才等“东林八君子”始终强调的一点便是:“经世致用”。所谓“经世致用”,就是将“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最高标准,强调学必有用,“无用即是落空学问”。

  这样来看,东林学院实际上自建立起就有着明确的宗旨:治学只是手段,而通过实现所谓“天下承平”才是最终目的。这一宗旨,从顾宪成所题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便可见一斑。

  明朝末年,很多士大夫已经深切感到了朝坏所导致的种种恶果,因此,东林学院所倡导的“扶大厦于将倾”这种理想式的思想,在天下读书人中得到了广泛的回应和赞同,也吸引了一大批朝廷官员加入其中,所谓的“东林”得以逐步成型。

  东林鼎盛时期,甚至连朝廷首辅(叶向高、韩爌)、蓟辽督师(孙承宗)等文武重臣都是其中一员,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在当时的朝廷中,除了东林之外,还有以山东人为主的齐、湖北人为主的楚、浙江人为主的浙等大大小小的数个官僚集团。于是,从万历后期开始,东林与这些朋之间的斗争就从未停止过,一场明末争的大戏轰轰烈烈的上演了。

  争初期,东林人与的朋集团相,由于没有重臣压阵,一直处于劣势。为了扭转局势,东林人将目光锁定在了皇位继承人上,在由皇室继承人之争而起的“梃击”、“红丸”、“移宫”明末三大案中,东林人始终坚定地站在皇室继承人一方。

  终于,在明熹宗即位后,东林人成功地扭转了局势,利用“京察”(六年一次的官员考核)之机,将几个朋集团一一击败,东林人杨涟、左光斗、星等人纷纷加官进爵,成为了朝中的主流力量。

  按照东林人的一贯主张,此时正应各显其能、匡扶朝政,让大明盛世重现。

  然而,还没等他们喘口气,才突然发现,他们最大的敌人此时正笑嘻嘻地举起了屠刀,正在前方等着他们呢。

  这位最大的敌人,就是魏忠贤,以及他身后的一群徒子徒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代号——阉。

  败给还是败给自己?

  魏忠贤,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人),地痞出身,文盲。

image.png

  这就是魏忠贤进宫前的简历,与饱读诗书的东林人相,魏忠贤实在有点拿不出手。然而,历史曾经无数次的告诉我们,在斗争中,文化知识是有用的,但不是次次都有用。

  进宫后的魏忠贤,虽然着溜须拍马,混上了一个管仓库的差事,但直到四五十岁,还是一个普通的宦官。由于常常做出一副憨厚相,还得了个“”的诨号。

  如果不是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恐怕一辈子也没有出头之。由于魏忠贤和明熹宗朱由校的母客氏是“对食”(宦官与宫女相好之代称),当朱由校即位后,魏忠贤一步登天,成为了掌握内廷的头号大。

  即使在此时,魏忠贤既没有胆子、也没有水平去挑战东林人。但是,由于东林之前被朋打压的太厉害,如今掌了权,自然要秋后算账。

  在东林人的下,曾经反对东林人的大臣们降级的降级、罢官的罢官,朝廷中一时间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眼见大事不好,很多曾得罪过东林人的大臣们便投到了魏忠贤的门下,开始为他出谋划策,对付东林人。得到这些人相助的魏忠贤如虎添翼,开始走上了掌控朝政的“权”之路。

  看到这一情况的东林人自然不肯罢休,纷纷上书魏忠贤,其中杨涟的奏章骂的最狠,列举了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如果按照这些罪名论刑,恐怕魏忠贤就是有十个头也不够砍的。

  然而,东林人在这里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上书这一招,在时期、对付人物时也许管用,但这位明熹宗朱由校除了在做木匠上天赋异秉之外,不仅在治国上不灵光,文化水平也有限的很,基本上是个半文盲,看奏折还要给他念。

  有这样的皇帝在,魏忠贤的结局基本是不言自明了。

  对付无赖,就要用无赖的方法。不懂这个道理的东林人在魏忠贤的倒算之下损失惨重:首辅叶向高辞职,杨涟、左光斗等被阉谋害,就连东林书院也被捣毁,曾经依争而风光无限的东林最终还是倒在了争上。

  直到崇祯帝即位,惩办了魏忠贤等一干阉后,东林才有所复苏。

  但在此时,大明王朝也已走上了末路。随着清军入关,东林人殉国的有之、投降的也有之,最终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image.png

  东林从兴起到式微,历经半个世纪之多。后人在评判这一朋集团时也是众说纷纭,称赞的说他们小处有失、大节无亏,是中国文人气节的代表;批判的则说他们掀起了明末争的序幕,使得朝廷内斗不断、祸国殃民。

  实际上,在当时的局势下,无论是谁,恐怕都难以使大明王朝逃脱覆灭的命运。而在数百年后的现在,那座书院里所曾经闪现的理想的光芒和心忧天下的情怀,依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