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坡之变对元朝的影响有多大 元朝开始由盛转衰
你的了解元朝由盛转衰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铁穆耳病逝于大都(今北京)。因为成宗的皇太子德寿早亡,也没有,所以成宗皇后卜鲁罕趁机掌握了朝廷中枢大权。她勾结中书左丞相阿忽台等,密谋立元世祖之孙、镇守河西的安西王阿难答为新帝,自己则以太后之尊,继续纵朝政。
元成宗次兄答剌麻八剌之子海山,在父亲去世后,被成宗收养,视同己出。大德三年(1299年),成宗命海山出镇漠北,平息窝阔台后王海都的叛乱。大德八年(1304年)封其为怀宁王,镇守漠北元朝祖地。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则被安排前往父亲答剌麻八剌旧封地怀州(今河南沁阳),奉养居住在怀州的母亲、答剌麻八剌的正妻答己。
成宗去世后,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反对皇后卜鲁罕迎立安西王阿难答,秘密遣使者北迎漠北的海山,南迎居住在怀州的爱育黎拔力八达,邀请他们前往大都,汇集诸王,夺取大位。
爱育黎拔力八达所处的怀州离大都较近,得报后疾驰入大都,并在老师李孟、右丞相哈剌哈孙、母亲答己的协助下,发动,死左丞相阿忽台,囚禁成宗皇后卜鲁罕、堂叔安西王阿难答,控制了大都局势。
原本在成功后,答己的意思是要小爱育黎拔力八达立即继位的,但爱育黎拔力八达自幼跟随儒学李孟熟读儒家经义典籍,对于汉家礼仪制度非常推崇,并不想越过兄长海山的帝系伦序。于是,在掌握了大都局势后,他派人赶往漠北,迎接兄长海山南下大都,继承皇位。
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海山南下,正式就任元朝新帝,即元武宗。武宗感激弟弟的拥立之功,于是在母亲答己的见证下,册封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其实是皇太弟,蒙古人汉化不深,分不清皇太子、皇太弟的区别,一概以皇储论之),约定了后皇位传承顺序:兄长武宗死后,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让武宗的继位;武宗去世后,再把皇位传给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因为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元仁宗,所以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皇位传袭之约也叫“武仁之授”。
元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元武宗海山去世。按照约定,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即元仁宗。仁宗没有即位前,确实是按照儒家礼仪制度约束自己,决心与兄长武宗始终,兄终弟及,子孙互相承袭帝位。但是登基后,面对皇权的至尊无上,仁宗也不能免俗,逐渐动摇起来,在和侄子中摇摆不定,迟迟没有决定皇储归属。
已经贵为皇太后的答己,觉得格稍显懦弱的仁宗及其子硕德八剌更好控制,不想把皇位传给为人果毅坚韧的另一个孙子、武宗之子和世剌,所以联合自己宠幸之臣铁木迭儿、失列门等,不断唆使他们向仁宗奏请立亲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让武宗之子和世、图帖睦尔远赴藩地,离开权力中枢。
仁宗在母亲的不断压迫下、以及自己的私心作祟中,终于违心地违反了和兄长武宗的“武仁之授”约定,在延祐二年(1315)十一月将武宗长子和世瓎封为周王,变相剥夺了他的皇位继承权。
延祐三年(1316)三月,和世被仁宗下诏迁往云南就藩。在赴云南途中,和世会合了父亲武宗的旧臣,在延安发动兵变,联合陕西行省左丞阿思罕等武宗老臣,出兵叛乱。但是起事不成,很快被仁宗派兵,和世仓惶逃亡西域察合台汗国躲避,居住在金山(阿尔泰山)。
平定了侄子的反抗后,仁宗于延祐三年(1316)十二月正式册立亲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将皇位牢牢控制在自己一系手中,并把武宗次子图帖睦尔流放海南岛琼州,以消除隐患。
仁宗对于皇太后答己,事事奉命、惟谨惟孝,所以答己可以肆意摆布朝政,逼迫仁宗更立太子就是明证。她为了控制朝政,提拔了贪鄙不法的私铁木迭儿、失列门等人,结营私,使得元朝政局紊乱,埋下了后的种子。
元延祐七年(1320)正月,仁宗去世,答己趁皇太子硕德八剌尚在服丧期间,私自将铁木迭儿升为中书右丞相,把持了大权。铁木迭儿联合其羽,肆意控朝政,诛了多名在仁宗时期不肯依附自己的大臣,排斥异己,大树己,联合答己控制朝政。
三月,服丧已满的皇太子硕德八剌在祖母答己的主持下,正式继位,即元英宗。英宗尊奉祖母为太皇太后,恭敬尊荣,一如仁宗时期。答己很是得意,觉得可以像控制一样继续控制孙子,继续掌握权力。
但是英宗外表柔弱,内心却刚毅坚定,做皇太子时就对祖母擅权结之事极度不满,只因尚未继承大位,只能暗暗耐。等到自己即位后,便决心消除祖母的掣肘,加快集中权力的脚步。这样,祖孙两人就产生了巨大的利益冲突,并愈演愈烈。答己这才知道这个孙子心性坚毅有主见,绝不是柔懦易制之人,因此深为后悔。
延祐七年(1320)五月,英宗即位不过两个月,就发动对于答己的攻击。他先是任命自己的心腹、开国功臣木华黎的后代拜住为中书左丞相,掌握了部分朝权,然后以“谋逆废立”的罪名,将祖母的宠臣:岭北平章阿散、中书平章哈律、徽政使失列门等逮捕下狱,并全部诛,大大打击了气焰嚣张的答己。经过此事,答己和英宗祖孙间的矛盾趋于白热化,不可调和。
元至治元年(1321年),英宗把皇后的哥哥铁失封为光禄大夫、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负责保卫自己的安全。英宗视铁失为心腹,与拜住一样信任。
八月,英宗对铁木迭儿加以敲打,令其不得“蒙蔽太皇太后,专权恃宠”,还警告说:“卿年老,当自爱”。而铁木迭儿拒不接受英宗规劝,和太皇太后答己沆瀣一气,继续对抗年轻的英宗,史称“其布列朝中,事必禀于其家”,给英宗的执政制造了巨大障碍。
英宗早就想把铁木迭儿加以重处,但是因为太皇太后答己的袒护,一直不能如愿,只能慢慢周旋,以图将来。
铁木迭儿为了自保,也在积极寻找更多的同。英宗的新宠之臣铁失因此被铁木迭儿看中,加以拉拢,并厚加贿赂。在铁木迭儿的重利引诱下,与太皇太后答己的推波助澜下,铁失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后,并拜铁木迭儿为义父。铁木迭儿则推荐铁失为御史大夫,结成了共同利益体。但起初铁失并不认同答己和铁木迭儿的争权夺利之举,认义父可以,帮助他们对抗英宗则万万不行,仍然自视为英宗的忠臣。
元至治二年(1322年),在激烈的斗争中,拜住在英宗授意下,铁木迭儿私下民田,并贿赂官员,假冒田地卖给寺庙,矫诏出户部国库款六百五十万贯给作为田款。在其中铁木迭儿及御史大夫铁失等犯有“蒙蔽皇帝、贪墨巨万”的贪墨和欺君之罪。又铁木迭儿收受贿赂,为罪犯减免死罪,知法犯法。
英宗借机命御史台详细审问,将拜住所之事穷追到底。御史台经过审讯,完全证实了拜住所奏,于是英宗将涉案铁木迭儿羽全部判处死罪,但没有立即未治铁木迭儿父子之罪。
对于牵扯其内的御史大夫铁失,因为英宗视其为自己的宠臣,没有惩处,只是严厉斥责后,罚俸降职了事。不久又让他领左右阿速卫,继续担任自己的亲卫大臣。
经过英宗一系列打击,铁木迭儿威风不再,羽零落,但是当时太皇太后答己尚在,英宗不得不顾及祖母的影响,于是暂时放过了铁木迭儿。铁木迭儿从此抱病、怏怏不出,再也没有之前的跋扈。八月,因为心中惊恐,及心气郁积成疾,铁木迭儿暴死于家中。
元至治二年(1322年)九月,失去了重要盟友的太皇太后答己,也在大权旁落的无奈中病倒。虽然英宗在礼制待遇上没有丝毫怠慢失礼的地方,对于祖母始终奉养周全。但是在权力争斗中,亲情还是轻如鸿毛,失去权力控权的答己,很快病重,并在当月去世。英宗将她隆重安葬,追上谥号昭献元圣皇后,升祔祖父元顺宗答剌麻八剌之庙(答剌麻八剌顺宗的庙号,是武宗海山即位后追尊的)。
在铁木迭儿病死,太皇太后去世后,英宗终于摆脱了这两座压制自己很久的大山,可以毫无顾忌地展开朝政改革,革除弊政,推行新政的计划。
元至治二年(1322年)十月,英宗正式任命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并虚置左丞相不设,以示对拜住的重视,任用他主持新政,开展雷厉风行地改革。其主要内容有:减轻赋役,重农抑商,裁减冗官,启用汉族儒臣等。并颁行《大元通制》,一了此前混乱的法令规章。
在开展新政的同时,
英宗也对死去的权铁木迭儿及其同加以清算。至治二年(1322年)十二月,铁木迭儿的、宣徽院使八思吉思被以“贪赃枉法”的罪名逮捕,并立即处死。至治三年(1322年)二月,铁木迭儿死、同佥宣政院事囊加台因之前的矫诏私购土地案被旧事重提,下狱诛。六月,监察御史盖继元、宋翼上奏英宗,称铁木迭儿“奷贪负国,生逃显戮,死有余辜”,于是英宗下诏,斥责铁木迭儿“贪蠹无厌”,下令追夺其官爵及封赠制书,推倒他及其父祖三代的墓碑。
至治三年(1322年)七月,铁木迭儿仅存的、治书侍御史锁南被革职罢黜,并籍没铁木迭儿所有家资。自此,铁木迭儿的残余羽中,只有铁失的地位最高。
在不断加大对于铁木迭儿的打击中,由于逐渐披露出来的罪行,使得英宗对于这个死去的权臣憎恨与俱增,心中的怒火不可抑制。因铁木迭儿父子或死或废,使得没有明确打击目标的英宗无处发泄,开始把怒火倾倒在与铁木迭儿有关联的大臣身上,其中作为铁木迭儿义子的御史大夫、忠翊亲军都指挥使、左右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铁失,更是首当其冲,多次被英宗训斥,渐渐有失宠的迹象。英宗甚至有推翻之前对于铁失阿附铁木迭儿赦免不究的意图,隐隐露出追查其过失的态度。这使铁失大为惶恐。
至治三年(1322年)七月,惶惶不可终的铁失为了摆脱困境,于是以重金贿赂英宗亲近的番僧,让他们以“国有大厄”为名,劝英宗兴法事禳灾,并大赦天下,以保平安,同时自己也好在趁机大赦中脱困。英宗此时驻跸上都,确实心绪不宁,准备同意做法大赦。但是右丞相拜住却认为这是“惧诛者”们所耍的把戏,其目的不过是借机脱罪,于是坚决阻止了英宗的决定,并怒斥诸番僧说:“你们不过是贪图财物金帛,还想包庇有罪吗!”
铁失等人知道了拜住的话后,误把其中“有罪”理解为英宗即将再次展开打击铁木迭儿余的前兆,认为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绝望之下,一不做二不休,决定暗中联合对于英宗和拜住开展新政而遭受利益损害的部分蒙古、色目贵族,铤而走险,利用自己还掌握皇帝亲卫军队的条件,抢先发动,弑英宗,以求逃脱惩处。
为了保证成功后,自己富贵权势不减,铁失等人事先派出死斡罗思,远赴漠北,向镇守漠北的元裕宗金(即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太子;元显宗甘麻剌、元顺宗答剌麻八剌、元成宗铁穆耳三人之父,未及即位便去世了。裕宗是成宗继位后,给父亲金追尊的庙号)长孙、晋王甘麻剌之子、嗣晋王也孙铁木儿密报害英宗的计划,并声称成功后拥戴晋王为新皇帝。斡罗思赶到晋王驻跸地方的时候,是至治三年(1322年)八月初二。
当也孙铁木儿听到斡罗思亲口说出铁失等人的弑君计划,并想拥戴自己为帝的惊天消息后,不由得惊怒万分。随后,清醒过来的也孙铁木儿厉声责骂斡罗思说:“混账!你们想让我谋害皇侄么!”立即将斡罗思拿下,并派自己的亲信别烈迷失立即出发,夜兼程赶往上都,想要向英宗告警。不过时间已经耽误,大祸即将发生。
元至治三年(1322年)八月初五,英宗和拜住自上都启程返回大都,护卫的军士依旧是铁失所掌握的阿速卫。此时铁失经过密谋,已经聚集了大批同,包括:知枢密院事也先铁木儿、大司农失秃儿、前中书平章政事赤斤铁木儿、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前治书侍御史、铁木迭儿之子锁南、铁失之弟宣徽使锁南(与铁木迭儿之子同名)、典瑞院使脱火赤、枢密副使阿散、佥书枢密院事章台、阿速卫军士秃满,及宗室诸王按梯不花、孛罗、月鲁铁木儿、曲律不花、兀鲁思不花等,包括铁失在内一共十六人,做好了准备,等待时机,顷刻间就要发动。而英宗和拜住却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觉,一步步走向没顶之祸。
八月初五当天,英宗大帐走到南坡(上都西南三十里,今内蒙古正蓝旗)时,驻跸于此。当夜,铁失等人趁英宗就寝后,以阿速卫士作为内应,冲入寝殿,首先将在外殿值守的拜住乱刀砍死,然后冲入内帐,由铁失亲自下手,挥刀将英宗弑在卧榻上。英宗遇弑时,年仅二十一岁。
铁失弑英宗后,将搜出的皇帝玉玺派人携带疾驰北上,送到晋王也孙帖木儿处,以换取拥立之功。而作为元世祖忽必烈长房长曾孙的晋王也孙铁木儿,也确实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宗王。虽然元顺宗答剌麻八剌在英宗硕德八剌去世后,还有和世、图帖睦尔两个孙子,但是都远在西域或者海南,而且地位尴尬。所以也孙铁木儿继承大位,当仁不让。
元至治三年(1323年)九月初四,晋王也孙铁木儿在漠北龙居河(今蒙古克鲁伦河)继位,成为新皇帝,并追尊父亲晋王甘麻剌为元显宗。仓促之下,也孙铁木儿身边没有熟识汉家儒学传的文臣,所以颁即位诏书是用蒙古语写出,再“硬译”为白话文,这也是中华历史上,唯一一份白话文登基诏书,大致内容如下:
“薛禅皇帝可怜见嫡孙、裕宗皇帝长子、我仁慈甘麻剌根底,封授晋王,领成吉思皇帝四个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都付来......在后,完泽笃皇帝教我继承位次,大斡耳朵里付了来。......扶立了两个哥哥曲律皇帝、普颜笃皇帝,侄硕德八剌皇帝。......今我的侄皇帝生天了也么道,......惟我是薛禅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长孙,......九月初四,于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里,大位次里坐了也。交众百姓每心安的上头,赦书行有。”
通篇读下来,也着实有趣!
也孙铁木儿即位后,以明年为泰定元年,所以后世称其为泰定帝。泰定帝为了对于以铁失为首的弑君逆深恶痛绝,欲除之后快。但是为了稳住铁失逆,顺利接受大权,泰定帝先是颁布大赦令,宣布赦免谋反、谋大逆、奴婢主等罪,以麻痹逆。又晋封铁失同、宗王也先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铁失本人为知枢密院事,其余同完者同知枢密院事,秃满同佥枢密院事,同也均加官进爵,参加弑君叛乱的诸王同样按拥立之功加封。一时间,铁失乱得意洋洋,以为富贵权势可保无忧。
不过一个月后,泰定帝逐渐稳固帝位,又获取朝廷百官及宗室诸王拥戴,便立即发布诏令,将逆贼也先铁木儿、完者、锁南、秃满等于行在(漠北)擒拿诛。然后派遣亲信,携带诏书赶赴大都,将弑君首犯铁失及同失秃儿、赤斤铁木儿、脱火赤、章台等全部索拿下狱,处死于狱中。所有逆贼的家眷妻子等也全部株连下狱,然后诛灭全家。没收了所有弑君叛贼的家产。至此,在英宗遇弑两个月后,泰定帝终于为堂侄英宗硕德八剌报了仇。
元英宗深受儒家治国思想影响,继承大位后与心腹重臣拜住一起,推进新政革新,意图破除落后的贵族治、打破贵族世袭特权及惩处擅权的权臣集团,并行新法,裁撤冗职,举贤任能,使得天下风气为之一新。元朝也在短短两年内革除了很多自成宗晚年以来产生的弊政,朝着兴盛的正确方向前行。
不过,英宗的新政不可避免地触犯了一部分大贵族及保守势力的利益,又因为英宗本人过于年轻,行事之过急,而且疏于自身的防范,没有重视铁失这样包祸心的逆臣,最后导致遇弑身亡,推行的新政也随之戛然而止。
在英宗以后,再也没有像他一样有着积极进取、锐意变革的有为之君,也没有能够像英宗和拜住一样,相得益彰、互相信任、携手共图大业的君臣。
英宗之后的元朝诸皇帝,无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天顺帝阿速吉八、明宗和世、文宗图帖睦尔、宁宗懿璘质班、顺帝妥懽帖睦尔,都没有如同英宗一样的进取心,不过庸庸碌碌之辈,或者年幼无知之人,相互争权夺利,内讧不已,元朝的国势,也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再也不复英宗至治年间,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所以说,英宗遇弑的“南坡之变”,是元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是英宗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元朝国势兴衰的分水岭。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