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石鼓的历史是怎样的?为什么能被誉为ldquo;中华第一古物rdquo;?
陈仓石鼓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2017年,综艺频道推出了一档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节目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担任“国宝守护人”,为大家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第一期出现在大家面前的第三件国宝,由梁家辉担任“国宝守护人”。它就是陈仓石鼓。
在守护国宝时,梁家辉充满感情地说:“我觉得看一个民族有多伟大,就得看它的文字,很多国家的文字都已经灭亡了,但是汉字的生命力,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我们每天都使用文字,不会觉得它有多伟大,可是中国方言那么多,如果没有文字,该怎么交流。人在他们面前的很渺小,但是为了它,人又可以是非常的伟大。”
陈仓石鼓上所记录的,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石刻诗文。
陈仓石鼓发现于627年。
627年,正是唐朝贞观元年。当年,一名牧羊的老人,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市石鼓山)的北坡发现了10面馒头状的花岗岩石体。花岗岩石体形状像鼓,上窄下大,圆而见方,高二尺,直径一尺多,被称为石鼓。由于发现地是在陈仓,又被称为陈仓石鼓。
陈仓石鼓最让人感到惊异的是,上面刻着当时谁也看不懂的文字。后来,经过专家考证,证明上面的文字是一种由大篆向小篆过度的文字,后被人称为“文”,或“石鼓文”。所记录的内容是秦始皇一中国之前的渔猎之事。
人们根据陈仓石鼓上面的文字,将10个石鼓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沔、田车、銮车、霝雨。
陈仓石鼓有着一段颠沛流离的传奇故事。
755年,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的长子李亨逃亡到雍城(今陕西宝凤翔境内)时,听说了陈仓石鼓的事情,感到好奇,便让地方官员将陈仓石鼓全部运下山来,送到雍城。李亨获得了陈仓石鼓后,如获至宝,一有空就和文武官员一起来研究、把玩石鼓上的文字。
可是,没过多久,叛军就追赶到雍城附近。李亨无法抵挡叛军的攻势,便打算撤退。他不愿意陈仓石鼓落到叛军的手里,在撤退前将它们全部埋到城外的荒野地里,对外则宣称陈仓石鼓全部损毁丢失了。
陈仓石鼓的第二次露面,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后。
806年,陕西的地方官员,通过以前留下的资料,请人将陈仓石鼓挖掘出来,重见天。可是,地方官员并没有对陈仓石鼓进行妥保护。
韩愈听说这件事后,专门上书朝廷,请求将陈仓石鼓转移到都城的太学府内妥保管,并派人对石鼓上的文字进行研究。可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晚唐皇帝们,根本就没有心思来做这些文物保护工作。直到814年,曾经两次拜相的一代名臣郑余庆发现韩愈的上书后,再次进行呼吁,这才让陈仓石鼓送到了当地的孔庙里。可是,这时候10面陈仓石鼓只剩了9面,其中的乍原石鼓丢失了。
可惜的是,唐朝末年,群雄并起,战火重燃。保存陈仓石鼓的孔庙被焚毁后,9面陈仓石鼓全部被人盗走,再次“人间蒸发”。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北宋初年,凤翔知府司马池经过一番艰难地寻找,居然找到了9面陈仓石鼓。然而,没有乍原石鼓,陈仓石鼓就是不完整的。司马池心急之下,派人仿造了1面乍原石鼓。宋仁宗喜出望外,对司马池进行了嘉奖。
可是,当宋仁宗见到10面陈仓石鼓后,很容易就发现了仿造的乍原石鼓,对司马池进行了问罪。
对了,司马池有一个,叫司马光。
幸运的是,1052年,北宋金石收家向传师在关中一家村民家里,发现了乍原石鼓。几百年间,乍原石鼓被用作舂米臼、磨刀石,上面的文字被磨去了大半,损毁严重。
好在10面陈仓石鼓终于“团圆”了。
北宋末年,宋徽宗下令将陈仓石鼓运到都城开封,命金匠在石鼓的刻文上浇涛黄金,收在皇宫里。然而,当“靖康之变”后,金军攻入开封,将陈仓石鼓掠走。金国人不懂陈仓石鼓的价值,将鼓上黄金刮下后,扔到了中都(北京)大兴县,不闻不问。
此后,在元朝、明朝、清朝,陈仓石鼓一直留在北京。抗战期间,陈仓石鼓曾经被运送到重庆。抗战胜利后,陈仓石鼓被送回北京。如今,陈仓石鼓早已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经历,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鼓馆。
清末民初,康有为曾经将陈仓石鼓称为“中华第一古物”。《国家人文历史》杂志邀请9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评选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陈仓石鼓赫然在列。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