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称号是从何而来的?为什么以前叫王呢?
皇帝是君主制国家元首的头衔之一,意指帝国的最高治者。如皇帝职位由女性担任,则称“女皇(女帝)”。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越南的皇帝都有姓氏,而本与欧洲各国的皇帝从古至今只有名没有姓。
皇帝称号是由秦始皇创制使用的,其后为各朝代的君主沿袭。藩属国的君主只能称为国王、王,游牧民族的君主称为可汗、酋长或各有名称。而中国传上,国号中并不会加上标示政权的爵位等级的名称,所以并没有“帝国”、“某某公国”的称谓,而是将“皇帝之国”称为朝代,将封国或藩国直接称为“某某国”;又因为汉语遣词造句的特点,在泛称时,常把“侯爵之国”、“王爵之国”等帝制之下分封的藩国简称为“王国”、“侯国”,此时为泛称,不可以加具体国号,而是常用“诸王国”、“诸侯国”这样的表达。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或是自认为承袭了正“中国皇帝”称号的政权,如宋、辽、金、元、明、清等,会在国号前冠以“大”字,自称“大宋”、“大辽”、“大金”、“大元”、“大明”、“大清”等(其中元清二朝因为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其国号本身即规定为二字,元朝取“大哉乾元”,清朝取满语“黛清”的汉字音译);藩国和属国,其国号前则不能加“大”,只能以“国号”再加上“国”来称呼,如王朝的国号为,国家名称为“国”,其在国号前加上“大”会被视为僭越,往往会招来中国皇帝的讨伐。
在中国历史上,嬴政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中原第一个皇帝,并废除后代追思的谥号,称“始皇帝”。几乎同时,头曼成为中国第一个单于。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133年的皇帝制度时期。中国皇帝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溥仪退位,中国帝制结束。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和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维护皇帝尊严,对与皇帝相关的名称也有具体规定,例如皇帝的命称“制”,令称“诏”,皇帝的起居、服装、出行也有专门的规定,如冕服。皇帝自称“朕”,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皇上”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官家”、“至尊”、“君王”、“天子”等等。
秦朝时,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政权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长官(如宰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自己当皇帝,例如王莽篡汉。
中国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汉化以后,也使用或并用皇帝的尊号。如云南的大理国、西域的于阗国,特别是入主中原的五胡十六国[1]以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辽朝、西夏、金朝、元朝和清朝。
历史上在同一时期称为皇帝的一般只有一个。但在某些时期,如南北朝时,同时有数个皇帝并立。三国时期时,曹魏、蜀汉、东吴也曾经三帝并立。在一个王朝末期,各纷争产生多个政权,自封为皇帝,如明末大顺的李自成与大西的张献忠。
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397个皇帝。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