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什么含义?立冬节气意味着什么?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11月7-8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古时候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对“立冬”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

  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入库,动物也已起来准备冬眠。

image.png

  看来,立冬不单单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拉开冰雪世界的序幕,进入一年里的最寒冷季节。

  远在周代,就已形成立冬举行迎冬祭典的礼俗。迎冬时,天子率领百官身着黑色服饰,黑色车旗仪仗,到城外北郊,祭祀北方三神黑帝。明代的杭州,立冬,以各色香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名为“扫疥”祛病,成为一时地方习俗。

  到了立冬,太阳继续向南移动,地处北半球的我国,照时数逐渐减少,照强度也以前降低,气温下降幅度增大,冷空气或寒潮南下次数开始增多。

  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出现冰冻,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衅强冷空气影响,气温也有可能降到零度左右。黄河中下游地区立冬节气温下降较多,雨量稀少,平均气温8一iO~C,降雨量10毫米,与立秋相,气温降低16~C左右,降雨量减少50毫米。海南岛平均气温22℃,黑龙江北部为一14~C,南北温差36℃。

  根据气象学划分,候平均气温在10C以下为冬季的标准对照。这时黄河流域一带基本接近这个温度。但长江流域的正冬季,要黄河流域晚半个月。江南一带在立冬节俗称“十月小阳春”,这时江南天高云淡,风和暖,堪与上半年的阳春三月媲美,故有“小阳春”之称。

image.png

  立冬第一候应为“水如冰”,作为冬季开始的标志。我国冬季也和秋天一样,由北方逐渐向南推移。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在9月初就入冬了。10月初黑龙江、吉林,10月底京津地区,11月中旬淮河、汉水两岸,陆续进入冬季。11月下旬越过长江,12月初冬季到武夷山和南岭北坡,1月初到了南方的无冬区。

  北京冬季时间长。按气象学划分冬季的标准计算,北京平均10月26入冬,来年3月29春暖花开,冬长155天,为四季中最长者。北京不仅冬长,而且特别寒冷。如果以五天平均气温降到零度以下,土壤结冻,作物生长完全停止的期间作为严冬的话,北京从11月30至2月28,严冬期长达91天。

  立冬节寒风加强,气温下降。从白露开始,从北方来的冷空气就影响到北京地区,冷空气活动一次一次增强。到了立冬,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气温显著下降,北京地区11月平均气温4℃,11月上旬乎均气温6.9℃,11月平均降水量6.9毫米。

  “立冬为冬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正开始。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