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为什么三年不闻国事 楚庄王是如何做到一鸣惊人的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楚庄王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楚庄王是楚穆王之子,春秋五霸之一。然而楚庄王在位的头三年,却不理国政,沉湎于酒色之中。三年后,他突然醒悟了,重用伍举、苏从等贤臣。
并且开始重视生产、发展经济,使楚国国力益增强。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就来于他。
楚庄王为什么三年不闻国事呢?其中隐他的智慧。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1.避乱
楚庄王即位时很年轻,而且楚国此时处在乱政时期,造成混乱的原因,要从他的父亲楚穆王说起。
楚穆王时期,楚国出现了内忧外患,先是楚国的附属国舒国、宗国和巢国反叛了楚国,虽然楚穆王派军平定了叛乱,但是楚国的国力也因此大量消耗。
接着,楚国国内又出现了内斗,公子燮和斗克谋反,他们要刺令尹成嘉。结果刺失败,他们狗急跳墙,了刚刚登基的楚庄王外逃,在庐地时被当地的大夫给截了,楚庄王才获救了。
所以楚庄王经历这次生死劫难后,也有些后怕。他觉得臣子们都有反叛之心,不知道谁会是下一个反叛者。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于是他为了避免再次卷入内斗当中,不愿意理朝政,天天只顾吃喝玩乐。
这是他选择的一种避难、自保的方式。
2.选人
楚庄王的不理朝政,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因为即位时,他并不知道谁是忠臣,所以他故意扮演一个昏君,还在宫门上写着:“进谏者,无赦”。其目的就是看看谁是的效忠于他的人。
宫门上写了这句话,谁还敢来进谏呢?楚庄王其实心中是有数的,因为他并不会死进谏者。但他想知道谁是不怕死的进谏者,那么这个人才是正忠于楚国的人。
同时他还想知道,进谏者是否有胆识和智慧,会不会巧妙地给他提建议。
果然不久,大夫苏从誓死也要劝谏他,而伍举用一只鸟的隐语,来暗示楚庄王是明君。楚庄王觉得他们是楚国的忠臣和栋梁,于是下令停止游乐,开始处理政务。
他任用了上百个有功之臣,让伍举和苏从管理国事,楚国上下非常拥护楚庄王的决定。楚庄王用了三年时间考察官员,了解了楚国的内部矛盾后,果断地选人用人,来恢复楚国的内部秩序。
所以楚庄王的吃喝玩乐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并不是正的不理国事。
3.考虑治国之策
楚庄王在三年时间里不仅在选人,而且他还在规划复兴楚国,强大楚国的计划。
如,三年后他亲自率军灭了庸国,降服了蛮夷;后来又灭了陈国,攻打郑国,战胜晋国,确立了霸主地位;最后围困宋国,让楚国的霸业达到巅峰,楚庄王称霸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了。
楚庄王称霸的想法和计划,很明显是在他即位时就产生了的。但当时国内的局势无法使他实现这些计划,于是他以退为进,步步为营,慢慢创造条件,最终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雄图霸业。
楚庄王并不是一个纨绔子弟,而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的一些应对措施,当时机成熟后,就立即执行自己的想法,并在自己治楚国期间,实现了毕生的夙愿。
楚庄王的做法也给我们现代人指明了方向,他告诉我们“曲线救国”的道理。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很快,“快节奏”原本也没有错,但要会把握节奏,该快时就得快,该慢时就得慢。
如果有人受困时,那么救援就得快,否则被困的人就有生命危险。如果是遇到复杂难辨的事情,就不能一味求快,反而要沉下心来,观察事物的发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新人想提出对公司的改进意见,就属于复杂难辨的事情。现实生活中,多数新人会急于表现自己,在不理解公司和员工的情况下,给出不合理的建议。而此时应该先了解员工在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
然后去了解公司外部环境中,存在哪些因素阻碍了公司发展。观察考虑这些问题是需要花时间的,如果贸然出手,很可能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引起员工的不满。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新的问题。
所以楚庄王按兵不动、默默观察,直到找到解决办法,然后一击即中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这点的新人很少,所以可见楚庄王不仅是明君,还是一个智者,很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