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继位后,一年内削掉5个藩王有啥用意?
为什么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朱允炆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主要败在两件事情上:其一是更定官制,其二便是削藩。而这两件事情,最后也成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的借口,称建文帝“更改祖制”。当然了,朱棣的之所以要发动叛乱,主要还是为了夺权。
不过话说回来,建文皇帝削藩之过急,一年之内就连削掉五个藩王。最重要的是,建文帝削藩的理由并不充分,可以说就是简单粗暴,毫无章法。所以这也促使朱棣起兵夺权。
那么问题来了,建文帝朱允炆为何要在刚继位不久就着急削藩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来说一下这些藩王都是怎么来的。
大明帝国的藩王是朱元璋建立“家天下”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知道,朱元璋在继位之后,便制定了宗室封号:将皇子封为亲王,亲王的十岁以上的嫡长子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亲王的孩子只要年满十岁,就将其封为君王,以此类推。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先后三次进行册封。首次册封的时间在洪武三年,这一年册封了九个为亲王;第二次在洪武十一年,册封了五个为亲王;第三次在洪武二十四年,这一年一共册封了十个为亲王。
朱元璋之所以要册封这么多亲王,是因为他认为亲王“敬守祖法”,当朝的文武大臣可得多。为了防止权臣擅权,朱元璋还规定诸王有移文中央索取臣和奉天子密诏清君侧的权力。不仅如此,朱元璋为了能够削夺淮西勋贵的军权,他还用亲王控制全国各地的军镇。不过,朱元璋虽然这样做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淮西勋贵拥兵自重,但他却没有制定出避免亲王势力坐大的相关措施。
关于这一点,实际上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已经初见端倪,但是因为自己年老体弱,再无多余精力管辖藩镇的问题,所以在朱元璋晚年的时候给朱允炆说道:“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朱允炆也向自己的皇朱元璋表明了自己的担忧:“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无言以对,随后便问道:“汝意如何”?朱允炆答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点头答道:“是也”。
通过朱元璋和朱允炆的这番对话我们得知,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已经对封藩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已经明确意识到藩王对朝廷带来的隐患,只不过现在的他已经没有精力管这些事了,只有寄希望于这个年轻的皇帝。而在这番对话里,朱允炆也已经明确给朱元璋表态了,如果德礼皆不行,那么就只能削其地了。说白了就是实行削藩之举。
所以由此我们便可以大致得出朱允炆削藩的正原因,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朱允炆虽然年轻,但是其还是抱负的一位皇帝,并非是昏聩的君主。他之所以亟需削藩,就是为了想将藩王的权力收回中央。
当然了,我们也不排除,这是这位年轻皇帝刚继位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手腕,树立权威的一种表现而已。只不过是用力过猛,使得自己深陷劫难之中,难以自拔。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