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本来只是默默无名的小吏,他是如何成为名将的?

  徐晃,字公明,生年不详,卒于魏明帝曹叡太和元年 (227年),河东杨(今县)人。

  徐晃年轻时曾做河东郡小吏,因随杨奉讨伐董卓有功,升为骑都尉。李榷、郭汜长安火并之后,他又随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入洛阳。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于开封击败杨奉,徐晃便投奔了曹。从此,他便成为曹的—名忠实战将,跟随曹转战于大河上下、江淮之间,为曹魏的立国建立了功勋。

image.png

  徐晃一生经历大小数十次战斗,他勇于摧锋陷阵,攻击强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驻守荆州的蜀汉大将关羽兴师北上,包围了曹魏的江北重镇樊城襄阳。当时,锹晃率军驻守宛城(今河南南阳市),为襄、樊之地的后备军。曹为了解救樊城,襄阳,前后增兵至12营,悉归徐晃指挥。关羽围军层层设垒,封锁严密,阵地非常坚固。徐晃率士卒到达前线,不顾矢石飞流,身先士卒,数次突入重围,与关羽的守将激战于樊城之外,同时,令其士卒掘地道通樊城,与城内曹军取得联系。经过数苦斗,击破了关羽围军,解除了樊城,襄阳之围。这次战役对于巩固曹的南部疆土,稳定后方都起了重大作用,使曹非常高兴.战投一结束,曹亲出营帐7里之外迎接徐晃,并设宴庆贺,慰劳他说:
“全襄、樊,将军之功也”。又在一篇令中说:
“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营、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
穰且。”

image.png

  徐晃不仅勇猛过人,而且于用兵,往往能够避敌强大,改其虚弱,以少胜多。建安十六年(211年),曹发兵进取,徐晃奉令屯守汾阴,以镇抚河东。当曹军主力进至潼关后,遇到关中军阀马超等人阻击,
不得前进。
曹使召徐晃商讨进兵之策。徐晃认为,由于曹军主力陈兵边潼关以东,调动了关中诸侯悉出潼关防守。这样,黄河西岸的关中军队已无劲旅,防守空虚,如果乘其虚弱,渡河而西,再转而南攻,曹军就能胜利。曹听取了他的意见,并令其率兵先行渡河,占领阵地,然后曹军主力全部渡过黄河,南攻潼关,剪除了关中的割据势力。他在解除樊城、襄阳之围的战役,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声东击西,调动了蜀军主帅,而后乘虚袭击,赢得了胜利。

  不仅如此,徐晃更懂得把斗争与军事斗争结合起来,在跟随曹樱与各路军阀的斗争中,既重视军事进攻,也帮助曹收揽人心,从上瓦解对方。在曹与袁绍的斗争过程中,由于双方交战时间较长,仇恨较深,所以曹每攻占袁绍占据的地方,往往有报复性的屠城之举。徐晃认为,这样只能更加激起袁绍势力的反抗,阻碍曹的一。他奉劝曹改变这种做法,使袁氏势力自行瓦解。建安九年(204年),徐晃奉命攻取了袁氏所属的易阳城(今河北邯郸市北),就曾劝告曹说:“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灭易阳,明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城,则莫不望风。”曹采纳他的意见,果然取得显着效果。

  徐晃治军严谨,令行禁止。在任何情况下,他的军容严整,上卒精神振奋。樊城、襄阳解围后,曹军诸路军队汇集于縻坡,曹案行诸营,不少士兵出阵围观,唯有徐晃部下军营整齐,将士驻阵不动。曹暗暗赞叹他有周亚夫之遗风。他每战有功,但很少邀功请赏,所以在曹的军队中流传着一句话:
“不得饷,属徐晃”。他常常说:
“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他把为曹的一事业而战斗当作自己效力的机会,以此为动力,鞭策着自己的行动。尽避这些认识打上了封建思想的明显印记,然而,也显出了他那可贵的品格。他是曹魏政权的开国元勋,也是我国古时候的优秀战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