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展翅幞头的官帽怎么来的?作用是什么?
宋朝的皇帝与官员们,都戴过一种展翅幞头的官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两个长耳朵的帽子。很多传言说,这个帽子的发明者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时候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品论朝政用的。
因为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以后,大臣们还没有习惯角色的转换,总是没上没下的。赵匡胤在台上讲,下面大臣在相互交头接耳,勃然大怒,于是心生一计,下旨开发出一种特别的帽子,两边加两根长长的翅子,专供官员们上朝使用,防止他们相互咬耳朵说悄悄话。
这个故事,可以肯定的说是后人的杜撰,最早是元初提到的宋朝避免官员私语的说法,“宋之横两脚,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从此流传至今天。
那么宋朝官帽子由来,是什么样的呢。
宋朝官帽流淌唐朝幞头的血脉。
宋朝官帽上的长耳朵,原来只是固定帽子的带子,从隋唐时的幞头演变而来。
幞头原来只是一个黑色的方形织物,有四个角,盖在头顶以后,两角在后面打结下垂,两角反折到头顶上打结固定,所以也叫折上巾。飘垂在后面的幞头角逐渐成为幞头装饰重点,人们想方设法做各种夸张改造。
在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幞头所垂两脚形状变成或圆或阔,并在周边用丝弦或铜丝、铁丝作骨,衬以纸绢,这种幞头脚就是能够翘起来的硬脚,称为翘脚幞头。
五代时翘脚幞头流行。
到五代时,其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也有的创新,或者折于下的,没有固定模式。怎么好看怎么来。但基本都是硬角幞头,软角幞头已经消失。到了五代后期,硬脚渐趋平直为美观。
宋朝把幞头给样式给固定下来。
把幞头脚称为幞头角,这种两只长角横直平展的幞头,叫展角幞头,展角并不固定在幞头上,可以随时装卸。宋朝把长长的展角给夸张化、威仪化,从实际结构功能发展为装饰彰显结构,宋代只是延续这种发展趋势,并把样式固定下来。
其次,这种展角幞头并非官员上朝专用,本是上下通用的帽子。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甚至乐师、仪卫、戏子,谁都可以用,很多场合也都可以用。看来展翅幞头为防止交头接耳的说法并不成立,也不并是赵匡胤发明创造的。
古人重冠帽,因为冠帽不仅代表着礼仪,更是身份的象征。幞头从中国民间的实用的包头巾起步,逐步演变成衬有固定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最后形成了帽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大视觉空间,使虚实动静结合,于平衡中求变化,脱戴方便,华贵而又活泼的华夏民族冠帽。
“古者宾、祭、丧、燕、戎事,冠各有宜。纱幞即行,诸冠尽废。稽之法象,果何所侧?求之意义,果之何据”,展翅幞头在宋朝的流行,只是时代发展趋势,并没有什么牵强的寓意,不要过分探究它的作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