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不愿意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呢?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为什么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李白的故事。
说起李白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总是不走寻常路。与孟浩然和杜甫一样,去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是他偏偏不走正常人该走的路,非要去找关系,找门路,这人一直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问题。那么李白为何要这么做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参加科举考试这个问题上,李白算是个另类。他先是到处去找在政坛上、文坛上的大佬,去给他们献诗献赋,当那些大佬们都淡漠处之的时候,李白又走了假装隐居的一条路,跑到终南山隐居,在修仙学道的同时,眼睛紧紧盯住长安朝廷的一举一动,希望能以他的偶像的方式,被人从山中请出来,出将入相,实现他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光荣与梦想。最终他假装隐居的这条路帮了他的大忙,由他的好朋友兼精神导师,当时最著名的道士吴筠推荐,进入朝廷的视线。
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在唐朝已经逐步成型,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的各种制度已经较完备。虽然不像宋朝那样实现了科举考试的糊名制度,但毕竟一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科举考试已经成为普通家庭的知识分子,冲破门阀制度的天花板,走向政坛的一个较公平的途径。
问题是,李白为什么就不愿参加科举考试呢?为何不愿通过刀的考试,实现他的人生理想?
在文学史上,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莫衷一是没有定论。一般来说,学界对李白不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有三种解释。一种是不屑。李白根本就没有把自己当成是普通人,普通人才参加科举考试呢,他根本就不屑于和普通的读书人,去挤科考的木桥。第二种是不敢,第三种是不能。其实,第二种和第三种原因,基本上可以合并为一种,那就是李白的“政审”不过关,他的家庭出身有问题。有的说他们家是做生意的;有的说他们家是犯了罪,隐姓埋名跑到四川隐居的;还有的说是李白年轻时的时候,是个经常寻衅滋事的古惑仔,他和人家斗,了人,在上,根本就不敢再去参加政审严格的科举考试了。
好玩的国学认为,风格即人格。从李白的诗歌的风格来说,他的浪漫精神,他的像孟子一样平视王侯的精神,是他一生人格的写照。李白被称为“诗仙”,这是说他诗歌的风格,同时也说明,在李白的骨子里,是有仙人一样的人格追求的。普通人的精神家园在地上,而诗仙李白的精神家园在天上,所以,李白自视甚高,他要用一种完全不同的路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们来看看李白诗歌中,呈现出的自我形象吧。首先,李白绝不满足于做一个小吏,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他的理想是要做管仲、乐毅、诸葛亮那样的人,这些人可都是名相,小官他是不做的。李白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而我们知道,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成长的历程特别艰难,升迁之路特别慢。像李白这样心怀大志的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二,李白常以大鹏、天马、雄剑自,他觉得自己就是一条龙,不是普通的小池子,你看他写自己的形象,“大鹏一同风起,扶摇直上九。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所以,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而霸气往往是挡不住的,是侧漏的。像李白这样的唐朝的网红,粉丝天量,关注度巨大,所以李白以为,这是以自己的雄韬大略,直达天听是完全可能的。诗仙李白就是这么自信。
第三,李白又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愤青。唐朝的科举考试虽然已经较完备,但还存在大量的不公现象。一些出身高门大族的子弟,通过背后走关系、打招呼的方式,通过并不完全公平的方式,进入官场。李白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所以李白强烈地呼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四,民间人士不通过科举考试,也有进入官场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假装隐居,假装修仙学道。我们不能说李白在四川以及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修仙学道,都是他的手段,他的性格中也确实有道家思想的影响,有思想的影响,他甚至很诚地正式入了,成为一个正式的道士。当时朝廷对于山林中有名望有才能的隐士,还是很重视的,一旦有了名气,就有可能被朝廷看上,邀请他们走出山林,走向朝廷。所以,李白修仙学道,隐居山林,一方面是他的志趣所在,另一方面,也是他走向朝廷的另外一条道路。而这条道路所付出的是时间的代价,而一旦被朝廷看上,那么他将走向一条一飞冲天的仕途的道路,那些熬子的科举考试的进士们,要好得多。
第五,李白高度的自尊,让他害怕失败。以李白的自我评价,他就是大鹏,就是仙人,他要是和普通人一起参加考试,考上是正常的,而一旦考不上,他丢不起那个人。所以,李白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
第六,有人说,你说李白是桀骜不驯的,是平视王侯的,那么他怎么会低声下气地去求那些政坛和文坛的大佬呢?其实,在唐朝,拜访大佬送上自己的作品,请他们推荐,这是正常的风气,这在当时叫行卷。连清高的孟浩然都急切地向张九龄求职,更别说当时更年轻的李白了。但李白在求职的时候,并非都是低声下气,而是表现出一种满不在乎的姿态,你要是用我就用,不用我,老子就离开。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写道:“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你看这是在求职,我看他就是在威胁人家。
李白写信给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襄州刺史的韩朝宗,他写了《与韩荆州书》,其中写道: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李白上来就礼节性拍马屁,“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表达了他对韩荆州的高度仰慕之情。接下来就狠拍自己马屁,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因此希望韩朝宗能提拔他。估计是李白太狂,吓坏了韩朝宗,没有提携李白。李白很生气,又写了封求职信给当时的北海太守上李邕:
大鹏一同风起,扶摇直上九。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看李白的姿态,这哪是文质彬彬的求职,这简直就是裸的自我吹嘘,裸的威胁。所以,有人谈到李白在求职的时候,说他卑躬屈膝,这一点好玩的国学是反对的。李白去求职不假,但是李白还是表现出一贯的傲岸桀骜不驯的性格,这也和他一贯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是相符的。
所以,李白不去参加科举考试,符合他的性格逻辑,要是李白去了但没考上,你猜李白会怎样?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