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不受朱棣待见的皇子,最后什么结局?

  1413年的一天,永乐大帝朱棣一时兴起,想要亲自去巡游一下昔镇守的北京城,他在临走时留下了一道命令:皇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

  朱棣的太子朱高炽左足残疾,行动不便,因此一直担任驻守后方的任务,靖难之役中,父亲朱棣率领十万燕军在前线奋勇直前,朱高炽则是在北京城抵御南军的进攻。

  后方工作在朱棣眼里是个简单的任务,而跟随他浴血奋战的朱高煦却是格外勇猛,这样一来,朱棣对朱高煦是高看一眼,而对身材臃肿且行动困难的朱高炽百般瞧不上。朱高煦深知父亲对他偏爱,于是想方设法地设下圈套来诬陷哥哥朱高炽,希望有朝一能够代替他的太子之位。

  朱高炽虽然是先天残疾,但他是恪守儒学之道,对政事方面有自己的见解,朝中大臣倾向拥护太子朱高炽。再加上学士解缙的一句好圣孙,朱棣才下定决心,留住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断了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的朱高煦的念想。因此朱高煦对这些辅佐朱高炽的臣子非常嫉恨,认为是他们阻挠了自己的夺位之路。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image.png

  1414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带着皇太孙朱瞻基,率领大批将士从北京出发,北上亲自征讨瓦剌。三个月后,胜利的朱棣带着军队班师回朝,得知消息的太子朱高炽派一个叫金忠的兵部尚书去迎接朱棣。等到朱棣到北京后,负责迎接王师的使臣金忠去晚了一会,这让朱棣非常不快,而怯生生的金忠送上太子奏章时,朱棣的怒火一下子被激起来了。他将这封奏疏使劲扔到桌上,怒不可遏地说:“这都是你们辅佐的过错。”不死心的朱高煦见此机会,乘机对父亲朱棣进献谗言,说这是太子和诸臣故意做的,是对父皇不忠不义的表现。

  本就在气头上的朱棣,听到这句话,更是火冒三丈,他将怒气全部撒在辅佐太子的臣子身上,下令将所有辅佐太子的大臣逮捕,押往京师亲自审问。东宫大臣无一幸免,包括后来的名臣杨溥、杨士奇,锦衣卫将他们迅速逮捕,严刑拷打了一番。

  尽管这样,朱棣仍然不解气,他派人召来杨士奇,询问太子朱高炽和这件事情的关系,杨士奇先是磕头如捣蒜,随后指天发誓:太子对皇上非常孝敬,前几天之所以迎驾来迟,都是臣等辅佐的罪过。听完杨士奇慷慨激昂的话,朱棣这才放下了对朱高炽的怒火,然而那些可怜的大臣,却在牢狱里待了将近十年。

image.png

  1424年,第五次出征蒙古的朱棣在回师途中病逝,临终前遗命英国公张辅,传位给远在南京的皇太子朱高炽。

  由于皇位有太多人垂涎,远的不说,单说三番两次陷害太子的汉王朱高煦,那可是为了帝位能置人于死地的主。内阁首辅杨荣和英国公张辅商量再三,决定封锁朱棣驾崩的消息,同时派人密奏皇太子,希望能够尽快来北京继承帝位,那时候朱高煦就算想做什么也晚了。一个月后,得到消息的朱高炽秘密赶往北京城,随后在北京城宣布继位,史称明仁宗。

  埋葬的顺序繁琐复杂,斋戒、祭告仪式过后,新帝朱高炽还要进行祖奠大典,他站在朱棣的棺椁的旁边,朝着正西方向,身后是一众大臣跪拜。朱高炽在继位后的第一天,就下令释放了因“迎驾来迟被牵连”的大臣,还挨个提拔了他们,像冼马杨溥被提升为内阁大臣,官居正二品,大学士黄淮则是升为太子少保,官居正一品,这一点可以看出朱高炽的有恩必报,他认为这些大臣是无辜的,就因为使臣迟了一会,白白浪费了他们十年的时间。

  朱高炽的帝位生涯很短暂,以至于他的政绩虽然可圈可点,但有关他的事迹又是格外笼简单。朱高炽颁行的都是倾向于休养生息的安民政策,减轻因成祖朱棣连年北伐和迁都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朱高炽体察民情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朱棣在位时连年北伐,大部分的政事都交给还是太子的朱高炽处理,因此朱高炽即位后的政策和监国时推行的大抵相同。

  朱高炽的性格宽厚,他对朱高煦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容退让,哪怕朱高煦当面嘲笑他是个跛子,他也只是微微一笑,假装没有听见。可是刚毅的永乐帝朱棣看不到朱高炽的仁爱,他曾多次想要废黜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在他的心目中,朱高煦和他的行为方式非常相似,他们才像一对亲父子。朱高炽能够留住太子之位,除了拼死保护的官员大臣,还有朱棣宠爱看重的皇太孙朱瞻基,机敏勇敢的朱瞻基,让朱棣有了含饴弄孙的快乐。

  朱高炽的宽厚大度还体现在为建文遗臣这件事情上,对于建文帝这个生死未知的堂哥,不敢违逆父亲的朱高炽无能为力,朱棣在位时抹去了建文帝的存在,不让他入祖宗皇祠。可是对那些忠于建文帝的臣子,像被灭十族的方孝孺,朱高炽能够做到为他们正名,将他们从臣榜上拉下来。当初不肯依附朱棣、痛骂朱棣是乱臣贼子的臣,朱高炽没有站在父亲这一边,而是对那些敢直言顶撞的人一种肯定,忠义没有错,错的是他们跟错了人。

  明史对朱高炽的评价颇高,虽然即位不到一年的时间,朱高炽却能够称得上贤君。按照明朝的旧制,守卫皇城的将士必须是紫禁城控制下的亲军兵士,这些将士必须要保证皇帝极其家族的安全,因此他们必须忠于职守,不能随便更换。

  为了确保皇帝的安全,他们甚至不能喝自己的妻子儿女见面。朱高炽认为守军将士既是亲军属下,又不能随意更换,对守卫皇城的作用的确加强,可那些守城将士却要不分昼夜地巡视,长年累月不能更替,无法和父母妻儿团聚,这样残酷的做法有违圣君之道。

  仁爱的朱高炽下令抽调各地的卫士,用来更换长期守城的将士,让他们有机会休息和调整。兵部尚书吕庆害怕这种做带来不小的祸患,他急忙向朱高炽上奏说:“守城事关重大,陛下怎么可以相信那些分散的兵士呢?”朱高炽笑着回答:“对人不能全信,但也不能全怀疑,作为仁君要爱民如子、爱兵如子,如果失去民心,那么即使是亲军也会反目。”朱高炽的一番言论着实感动了不少大臣,同时很多兵士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泪流满面。

  明朝经历了洪武、永乐的两个阶段,朱元璋、朱棣都是有余、仁爱不足,上到朝臣下到百姓,都能感受到皇帝的威严。作为朱明王朝的第三代传人,朱高炽和建文帝朱允炆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是自幼接受仁学教育,崇尚爱民如子的贤君。朱元璋长在乱世,又是开国之君,猜忌心和戮心要重一些,朱棣常年驻守边疆,燕军军纪严明,离不开朱棣的赏罚分明。因此朱棣即位后对待臣子是格外严厉,明朝的横行无阻,也彰显着明朝的君权达到顶峰。

  朱高炽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广施仁爱实属不易,难怪史书对他的评价要好一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