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在收复长安后为什么却选择了撤退呢?
刘裕是南朝时期最伟大的皇帝,医生战功赫赫,最为著名的便是刘裕北伐。刘宇一共北伐两次,但是在收复长安后他就急匆匆的回师了,这是为什么?
对于刘裕在收复长安之后,回师的原因和看法,向来说法不一,争议颇大。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
篡位说
另有一些史家引用北魏官方史书《魏书》的看法认为:刘裕北伐只为篡位获取资本,因此刘裕回建康是为急于篡位。但是刘裕回建康是过了两年之后才称帝,并没有急于篡位。刘裕回师是因朝中最重要的心腹刘穆之突然病逝,刘裕顿感后方空虚,遂回师。
“篡位说”明显不合史实,据《晋书.郭澄之传》记载:“(刘裕)既克长安,裕意更欲西伐,集僚属议之,多不同。”说明刘裕当时攻下长安后是准备继续西征的。《宋书》,《南史》,《资治通鉴》均记载刘裕并不是回师建康而是回师彭城。篡位说明显有误。同时,一些持有此看法的杂文也多有违史实,过分夸大刘裕第二次北伐丧失的成果。
刘裕第二次北伐,并不单单是北伐关中,实则是北伐关、洛,收复了关中和河南两地。关中之地虽得而复失,但河南之地仍然得到刘裕的重兵扼守。刘裕撤离关中时,仅留1万人守在关中,将大部分兵力布守在河南,并在黄河岸边建立了4个军镇,拱卫河南中原之地,他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同时,根据裴子野《宋略.总论》记载:刘裕曾计划在422年出征北魏,结果422年五月刘裕病卒,北伐取消。因此,刘裕如果北伐仅仅为了篡位,他何必登基之后还有意北伐。
对刘裕北伐只为篡位说可看作是《魏书》的诋毁之言。记载这段历史的四部正史中只有《魏书》一家想当然地认为刘裕北伐只为篡位,《魏书.岛夷刘裕传》:“裕志倾僣晋,若不外立功名,恐人望不许,乃西伐姚泓。”《魏书》作为北魏的官方正史,对刘宋的史实多有诋毁抹黑之嫌。
根据同时代的《宋书》记载刘裕当时:“本欲顿驾关中,经略赵、魏。穆之既卒,京邑任虚,乃驰还彭城”,《南史》也记载:“帝在长安,本欲顿驾关中,经略赵、魏,闻问惊恸,哀惋者数。以根本虚,乃驰还彭城。”
《资治通鉴》也记载:“始,裕欲留长安经略西北,而诸将佐皆久役思归,多不欲留。会穆之卒,裕以根本无托,遂决意东还。”这些史料都说明,刘裕当时本想以关中之地为根基,继续发兵西北,无奈刘穆之逝世,刘裕迫不得已改变先前想法。
攘外先安内说
吕思勉却认为刘裕急急篡位的说法只是史家附会王买德的话说:“宋武代晋,在当,业已势如振槁,即无关、洛邑之绩,岂虑无成?苟其急于图,篡平司马休之后,迳篡可矣,何必多伐秦一举?武帝之于异己,虽云肆意翦除,亦特其庸中佼佼者耳,反之子必尚多。刘穆之死,后路无所付托,设有窃发,得不更诒大局之忧?
欲攘外者必先安内,则武帝之南归,亦不得其专为私计心也。义虽云年少,留西之精兵良将,不为不多。王镇恶之死,在正月十四(应为十五),而勃勃之图长安,仍历三时而后克,可见兵力实非不足。长安之陷,其关键,全在王修之死。义之信谗,庸非始料所及,此尤不容苟责者也。
据南朝裴子野考证,刘裕攻克长安时已经制定了一北方的计划:即先联合西凉()前后夹击北凉和西秦,灭掉这两国之后,再同西凉一起对付夏国(匈奴人),灭掉夏国后,再联合辽东北燕(),三军齐发进军北魏,肃清河北,一大业就此完成。但这首先需要后方的稳定,因此,吕思勉攘外先安内说是有道理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