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春秋时期的一些小国如何生存的?

  发生于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的假途灭虢,是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典故,。

  事实上,假途灭虢并不是春秋时期大国找借口欺负小国的开端,类似的事情楚国早就做过。

  在庄公六年(公元前688年),楚国国君楚文王想灭掉申国(今河南南阳附近),却必须经过邓国(今河南邓州附近)。

  于是乎,楚文王联系邓国国君邓祁侯,希望可以借道。

  晋献公找虞国国君借道时,还要送上大批美玉和名马,而楚文王借道却什么都没给,因为楚文王是邓祁侯的外甥。

  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

  我在假途灭虢的时候就说过,大国找小国借道,那就是标准的不安好心,任何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答应这种无理要求的。

  虞国国君之所以愿意借道,那属于没有办法;邓祁侯愿意借道,完全是希望楚文王看在亲戚关系的份上,能因此放过邓国。

  就好像虞国出了宫之奇这种所谓的“聪明人”一样,邓国也冒出来三个聪明人,分别是骓甥、聃甥和养甥,史称“三甥”。

  当楚文王进入邓国地盘之后,邓祁侯设宴款待自己的外甥,而三甥却在这个时候对邓祁侯说:楚文王这货不是好东西,赶快了他,否则将来我们会被他灭国的。

  邓祁侯一听到这种言论,当时就急眼了:你们开什么玩笑?楚文王好歹是我外甥,多少能给我点面子。要是了他,换一个和我没亲戚关系的人当楚王,并派大军前来为楚文王复仇,我们该怎么办?

  骓甥、聃甥、养甥请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余。”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弗从。

  邓祁侯这种想法对不对?当然对啦!

  邓国和楚国最亲的关系,就是邓祁侯与楚文王之间的甥舅关系,如果邓祁侯不管不顾,前脚答应借道给楚国,后脚就趁饮宴之机把人家国君给砍翻了,这叫什么事儿呢?

  关键是:如果楚国以此为借口,派大军讨伐邓国,你说谁敢管这闲事?这事说到哪都是楚国有理啊!

  正因如此,邓祁侯并没有楚文王,而是在宴会过后,安安稳稳地把他送走了。

  结果如何?十年之后的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楚国出兵灭了邓国,楚国当时的君主还是楚文王。

  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image.png

  故事讲到这一步,相信不少读者会拍着大腿喊道:“怎么样?邓祁侯不听三甥的建议,认为自己和楚文王有亲戚,结果被人家灭了吧?”

  这话说得有没有道理呢?自然是有的。

  可就算邓祁侯听从了三甥的建议,就能避免邓国被灭亡的命运吗?同样不行。

  还是那句话,实力弱小就是原罪。当狼想吃羊的时候,借口是要多少就能找多少的。

  地区兼并一已是当时的大势所趋,而楚国早已成为当地无可争议的霸主。从这层意义上讲,楚国一相关地区的趋势同样是无可逆转的。

  这种观点或许会让很多人感觉丧气:什么叫楚国一相关地区的趋势无可逆转?你这不是裸地宣扬吗?

  可问题是:从春秋时始,楚国的霸业就开始了。他们今天灭了这个小国,明天灭了那个小国,直到秦始皇时期,楚国好像也没有任何衰亡的迹象啊!

  吴国和越国都曾是称雄一时的强国,吴国还曾一度攻破楚国国都,逼得楚昭王逃到随国避难。然后呢?吴国被越国灭掉,越国被楚国灭掉。

  我之所以要强调楚国的强大,只是告诉大家一点:所谓的周边小国可以通过个人能力避免,实在是有些异想天开。

  至于把希望寄托在斩首楚国国君一事上,更是天方夜谈。

  从春秋到战国,楚国出现的内讧太多了:和相爱相,哥哥弟弟互相攻伐,叔叔侄子反目成仇,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楚国的下限依旧是地域性强国之一。

  这就是大国的底蕴所在。

  或许有人会发出疑问:楚国虽强,但也发生过数次灭掉小国,又不断让小国复国的事。

  楚国如果有你所说的这么强大,他为什么不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周边所有小国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来看看蔡国的命运就知道了。

  据说春秋时期有四大最为出名,分别是息妫、夏姬、西施和文姜,其中息妫是陈国国君陈庄公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息国国君,也因此被称为“息夫人”。

  在息夫人出嫁之前,她有个姐姐嫁给了蔡国国君蔡哀侯。到了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息夫人准备出嫁时,恰好路过蔡国,所以息夫人就到姐姐家里吃了顿便饭。

  结果呢?由于息夫人过于漂亮,蔡哀侯有点把持不住自己,非礼了息夫人。

  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

  当然了,具体是怎么非礼的,非礼到什么程度,史书没有写。但息国国君得知这一消息之后非常愤怒,就决定教训一下蔡哀侯。

  可息国是一个小国,打不过蔡国,所以息国国君就希望楚文王能够出面,帮助自己教训一下蔡哀侯。

  如果直接求援还好,可息国国君非要玩一出作,他对楚文王说:“请您假装攻打我,然后我去向蔡国求援,到时候你放过我,把蔡队打残就行了。”

  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

  楚文王听到这消息之后是什么反应?我估计他老人家的门牙都快要笑掉了。

  当初自己越邓伐申,是着甥舅关系软硬兼施才实现的;晋献公假途灭虢,是拿着美玉名马软硬兼施才实现的。

  现在可好,两只羊起了冲突,其中一只羊居然打算请狼来帮忙当裁判,这就叫“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楚国出兵自然手到擒来,蔡队被打得大败而回。

  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

  据说,楚文王本来没打算趁机灭掉息国,是蔡哀侯被打败之后想报复息国国君,就对楚文王说:“您知道我为什么要非礼息夫人吗?实在是因为她太漂亮了!”

  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

  同是色中饿鬼的楚文王找机会见了息夫人一面,立刻惊为天人,于是在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楚国正式灭掉息国,楚文王也把息夫人给收编了。

  息夫人入楚之后,生下了两个了不起的,一个叫熊艰(楚堵敖),另一个叫熊恽(楚成王)。

  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

  入楚之后,息夫人一直闷闷不乐。楚文王问她为什么不开心,息夫人说:“我一女嫁二夫,有什么值得开心的呢?”

  楚文王认为,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蔡哀侯,要不是这个老小子非礼息夫人,哪来这么多的破事呢?于是再次率军攻打蔡国。

  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

  这个故事的狗血味十足,我们暂且不加讨论,单说蔡国的结局。

  当初楚文王一再打败蔡队之后,却始终没把蔡哀侯怎么样,俘虏了之后又把他放回去。

  楚文王为什么要一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而不是直接灭掉蔡国呢?

  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回答,请大家带着问题继续往下读。

  蔡哀侯去世之后,他的蔡穆侯继位,并将自己的妹妹蔡姬嫁给了已成霸主的齐国国君齐桓公。

  按常理推断,蔡国找了齐国当山,自然就不再畏惧楚国了,可没过多久,蔡姬就惹祸了。

  僖公三年(公元前657年),齐桓公和蔡姬乘船游玩。据说齐桓公不会游泳,所以非常害怕掉到水里,而蔡姬想逗逗他,所以就站在船上左摇右晃。

  齐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要求蔡姬别这样做,可蔡姬恃宠而骄,反而把船晃得更厉害了。齐桓公勃然大怒,直接把蔡姬赶回了娘家。

  齐桓公虽然把蔡姬赶回了娘家,却没有明言要休掉她,但蔡穆侯以为齐桓公这种做法,就等于是休掉了自己的妹妹,于是安排蔡姬嫁给了人。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感觉自己丢了面子的齐桓公立刻以此为借口,发兵攻打蔡国,并直接俘虏了蔡穆侯。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

  看到息夫人和蔡姬的故事时,我总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

  这两个故事实在是太像了:因为一个女人,打了一场战争,俘虏一位国君,最终却没能灭掉国君所在的国家。

  在这两个故事里,被俘虏的国君都是蔡国国君,而且是父子俩,没能被灭掉的国家也是同一个国家——蔡国。

  在我看来,狼喜欢吃羊是一种天性,没什么道理可讲,更不值得批判。

  但根据息夫人和蔡姬的故事来看:狼之所以喜欢吃羊,是因为羊不讲卫生,还经常用难听的叫声打扰邻居。狼为了捍卫原上的美好环境,这才决定吃羊。

  事实上,楚国和齐国不灭蔡国的原因很简单:蔡国的地理位置过于敏感。

  蔡国位于今天的河南上蔡县附近,地处淮河以北。无论是齐国还是楚国,只要他们灭掉了蔡国,就必须直面另一国家的兵锋。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齐国或楚国其中一个国家兼并了蔡国,另外一个国家肯定会非常不高兴,蔡国周围的一堆中原二流国家(陈、卫、郑、许、曹等)同样会没有安全感。

  所以当楚文王俘虏蔡哀侯的时候,会有一堆小国国君出来说情;当齐桓公俘虏蔡穆侯的时候,同样有一堆小国国君出来说情。

  从这个角度来看,蔡国挺悲哀的,夹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活得毫无尊严。

  但我们必须得说,这也是蔡国的幸运。若非蔡国占据如此敏感的地理位置,那么“假途灭虢”和“越邓伐申”之类的故事主角,肯定有蔡国的戏份。

  这也是齐楚虽强,却不会兼并周围所有小国的主要原因。他们都受制于生产力,其领土扩张的界限一旦达到,不在范围内的小国就会相对安全一些。

  当然了,这些小国虽然可以暂时保平安,但像蔡哀侯和蔡穆侯父子俩接连被俘虏这种耻辱,这些小国肯定也是一点都不会少的,我们以后会逐一讲到。

  我之所以突然决定写春秋战国的历史,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并没有类似于诸葛亮或岳飞那样的图腾级历史人物。

  在这种背景下,我反对英雄史观,并不会引发太多英雄粉丝带来的争议。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内战,并不涉及民族冲突,更没有正义之分。

  在这种背景下,谁灭了谁都谈不上多大的事,因为大家对于一这件事的认识,并没有什么分歧。

  当看到吴国灭掉楚国的时候,湖北人不会伤心落泪;当看到齐楚反复欺负蔡国的时候,河南人不会黯然。

  在尽量不涉及现实影响的前提下,我自信能够让读者看到更为纯粹、原属于国家层面的博弈本质。

  春秋时代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无声无息中被强国兼并,以至于有些国家连个国号都留不下来。

  只有某几个相对幸运的小国,因为其灭亡具有传奇性和戏剧性,才被传史书所记载,更是口口相传直到今,并引来读者们的几声哀叹。

  事实上,只有将利益点代入国家内部的各个阶层之后,我们才能深切领悟到:被灭亡的小国治者,他们到底有多无助。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