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李师师引皇帝与才子争风吃醋,最后是何结局?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如果说,哪个朝代最强盛,会有人说是汉,或者有人说唐,可能还有人说明的,但是论最富裕的朝代,非北宋莫属。特别是檀渊之盟之后,宋辽两国结束了长期的征战,北宋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历史学家们对檀渊之盟报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只是有宋一朝,妥协外交的开始,为以后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纸条约,为北宋经济高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娱乐业发达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高速发展的标志,物质生活提高,自然也会带动精神生活,在娱乐匮乏的古时候,诗词歌赋、风花雪月成了古人标准的娱乐方式。勾栏青楼这些行业,在这个时代达到高峰,而李师师这个名字,却成为这个行业的翘楚。
一个地位低下的青楼女子,却吸引了秦观、周邦彦这类大文豪,连坐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徽宗皇帝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这究竟是为何呢?
一、“网红”李师师的养成之路
李师师出生在东京汴梁的小商人之家,本来姓王,母亲早逝,父亲经营一家染房,平时不方便照顾,因此,就把她寄养在寺庙,当寺的一位老禅师认为,她与佛有缘,于是赐名为“师”。
在寺庙生活四年后,忽然父亲因罪入狱,而她只能流落街头。这时经营青楼生意的李蕴看到这个女孩聪明乖巧长相可人,于是把她收为养女,精心,于是这个王姓女孩就改为李姓,这就是“李师师”名字的由来。在李蕴这里,李师师学会了琴棋书画,特别是擅长唱词,非常受当时士人阶层的欢迎。
13岁的李师师就已名满东京,很多风流名士都慕名而来,为一睹美人姿色,不惜一掷千金。
当时名士张先,此人是苏轼的好友,80纳妾,“一树梨花压海棠”的那位,为一睹芳容,竟然不顾80高龄,拄着拐杖拐杖就来了。当张先见到李师师时,惊为天人,就作一首《师师令》,一时间李师师的名声大作,成为了当时娱乐界的当红明星。
二、迷倒秦观和周邦彦两大才子
在文学史上,北宋时期的秦观和周邦彦,是仅次于唐宋八大家的人物。据传,秦观自从见到李师师后,隔三差五就往矾楼跑,作为一个阅女无数的风流才子,闺中们的梦中情人,秦观曾写过不少诗词来称赞李师师的美貌。可惜不久秦观外放出京,和李师师就再无瓜葛了。
大诗人周邦彦是秦观离开后,李师师交往的第二个大才子,作为婉约派代表人物,精通音律的周邦彦,是李师师难得的知己。
两人交往中,周邦彦不仅一次暗示李师师从良,早嫁人,李师师也对烟花之地早就厌倦,两人感情升温,曾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三、“宋徽宗和李师师不得不说的事”
虽然李师师虽然想出嫁做一个平凡的女子,但是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她和周邦彦交往的同时,还和另外一个男人纠缠不清,那就是当朝的皇帝宋徽宗。
如果不论治国能力,文治武功,只论文学造诣艺术才华,历代皇帝中宋徽宗绝对能排到前三。宋徽宗赵佶登基时也曾立志做一番事业,可惜当时朝堂已积重难返,他本人又无恒心,于是转而醉心书画艺术。
宋徽宗在艺术圈的人,自然和那些风流才子为伍,自然就接触到了李师师这名圈内红人。当时的宋徽宗竟然不顾一国皇帝之尊,乔装之后来到矾楼,私会李师师。
自从见到李师师,据传徽宗皇帝,沉迷在艺术和美色当中,两人琴瑟和鸣,隔三差五的幽会,连红宫都懒得回了。
怎么说宋徽宗也是皇帝,李师师名气又大,这样一国之君和一个青楼女子长期厮混在一起,传出去的确有失体。据传宋徽宗为和李师师私会,竟从皇宫挖了一个地道,直通矾楼。
一次周邦彦来找李师师约会,不巧皇帝来了,无奈之下只能躲到李师师的床底下。后来周邦彦那首《少年游》描绘的正是这种场景下的心境。《少年游》很得李师师喜欢经常吟唱。
宋徽宗知道之后勃然大怒,将周邦彦发配流放,后经李师师求情才得以幸免。此事过后,周邦彦和李师师的缘分也就断了。
四、李师师的结局
水浒传中,宋江为求招安,通过了李师师的关系见到了皇帝,梁山方面的联络人和李师师产生了感情,后梁山征方腊后,和李师师归隐山林。当然水浒传只是小说,不可信。
有一种说法,1125年,宋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不久,金兵大举入侵,国都被攻陷,徽钦二帝连同满朝文武被俘,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难。
从此李师师下落不明,坊间传言,她做了道士,也有传言她被金人俘虏吞金的,也有传言,宋朝南渡后出家资助宋军抗金,后来嫁了个商人为妾的。
在野史中记载,宋徽宗和李师师约会,朝臣百姓多有诟病,于是宋徽宗直接将李师师封为瀛国夫人,接到了后宫中。
宋代评话《宣和遗事》、张端义《贵耳集》、张邦基《墨庄漫录》还有相传李师师保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关于李师师的记载,都是可以在野史中看到。
从80岁的张先为13岁李师师写诗,我们可以认为李师师出生于公元1062年左右,那么那么她和宋徽宗之间的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据传1109年她,他们第一次见面,那时宋徽宗只有28岁,而李师师已经48岁。所以宋徽宗所见的李师师和张先《师师令》中的李师师应该不是同一个人。
结语:
李师师,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伎,慷慨有快名,号为quot;飞将军quot;。由于其生活的年代涉及靖康之变,传言与君主有关系,就不免有很多臆测和讹传的成分,再加上后来小说作者的艺术加工,她的归宿,早就淹没在故纸堆里,不被后人所知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