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称官员为大人是正常的吗?
在历史上,称官员为大人是正常的吗?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始终受儒家思想主导,一直是个等级分明的,讲究“长幼有别,尊卑有序”,这种等级关系也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上。
科举制度产生后,一个人如果考中了举人,就能被称为“老”,与之相对,那些没有考名的人,则被称为“白丁”。如果有功名的人被授予官职,则称“释褐”,也就是除去平民穿的麻布衣服,换上绸缎官服,所以平民也称“布衣”。在明清小说或戏剧中,平民见了官员要尊称“大人”,官员们之间也是互称“大人”,平民则自称为“小人”或“小民”、“民”。
在过去,称官员为“大人”是为了显示其等级和地位普通民众高,这个“大”字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其服装和出行方式都与普通人不同,甚至连坐的椅子下面也带有“托泥”,平民的椅子要高出一截。在古时候绘画中,官员的体型也平民要大,这形象地诠释了“大人”的含义。
“大人”这个称谓凸现了过去官员与普通百姓在地位上的不同,显得尊贵,所以这个称呼令官员们非常受用。然而,用“大人”称呼官员是很晚才出现的,并非一般认为的自古就是如此。
“大人”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的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指圣人或君子,也就是兼具高尚道德和崇高地位的当权者,主要指皇帝和王公贵族。《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庄子》:“大人者,圣人不足以当之”。这里的“大人”也是指德位兼备的高层人士。
在司马相如的《大人赋》中,“大人”则专指天子,因为皇帝是替天行道的上天之子,因而也是道德最高的人,同时他也是天下地位最高、权势最大的人。在有皇帝出现的绘画中,皇帝的形象总是要周围的人高大,所以皇帝才是正的“大人”。
唐宋以前的“大人”,多指父母叔伯等长辈,如《汉书·高帝纪下》: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冶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称万岁,大笑为乐。”
《孔子家语》:“曾子曰:‘参得罪大人’”,《史记》范蠡之子曰:“家有长子,今弟有罪,而大人不遣,是吾不肖也。”
这些史料记载中提到的“大人”都是指父亲。
“大人”在秦汉时期还可以指胡人的部落首领。《汉书·匈奴传》载,匈奴呼韩邪单于打算归降汉朝,左伊秩表示支持,但“诸大人相难久之”。
《汉书·陈汤传》载,甘延寿、陈汤进兵至康居城下,单于问:“汉兵何来?”甘延寿、陈汤答:“我为单于远来,而至今无名王大人见将军受事者,何单于忽大计,失客主之礼也!”
《汉书》中的“名王”和“大人”都是指匈奴的首领和贵族。
东汉以来“大人”还指宦官。《后汉书·邓禹传》载,当时年长的宦官被称为“中大人”。
《后汉书·阳球传》载,宦官程璜当时把持了朝政,官员都尊称他为“程大人”。
东汉蔡邕《谏灵帝疏》中说:“今道路纷纷,复云有程大人者,察其风声,将为国患。”这里的“程大人”指的就是程璜。
东汉时,宦官没有行政序列里的正式官职,也没有制度化的权力,但因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而拥有很大的权势。人们为了巴结这些宦官,就用“大人”这个对长辈的称呼来恭维他们。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分析:“盖本宫闱近侍之人,身无官位,而势居显要,故以大人称之。
宋朝以后才开始逐渐出现称官员为“大人”的情况。如元人高则诚的戏曲《琵琶记》中,蔡状元呼黄门为大人,说明元时的官员中已有“大人”之称。
宋元时期,地方官员进京时遇到京官,都要尊称一声“大人”,以示尊敬。
明代朱国祯编的《涌幢小品》记载:徐晞以胥吏起家,仕至尚书,某还乡,郡守率诸生迎之,诸生以徐晞非生员出身,颇无敬意,徐晞出一对联曰:“劈破石榴,红门中很多酸子。”诸生不能对。徐晞对下联为:“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明人王世贞《觚不觚录》记载,三司见总督称“老先生”,见巡按称“先生大人”。
《西游记》中,唐僧一行人途经各国城门,都称门吏为“大人”。可见明代时“大人”之称已经有扩散的趋势了,连守城门的低级官员都能称“大人”。
明朝以前,官员们之间一般以职务相称,到了明朝还是以称呼官衔为主。“大人”一般是双方关系较好的情况下,在私下使用的客气称呼,但是明朝以来,人们逐渐忽略了“大人”的道德含义,只重其地位和权势。有时在某些场合,因为有求于掌握公权力的人,偶尔会使用这种称呼以示讨好谄媚,西游记里称门吏为“大人”就是这种情况。
在正式场合用“大人”称呼官员始于清雍正时,刚开始仅用于称呼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嘉庆、道光后,京官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地方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翰林也可以称“大人”。《清稗类钞·称谓类·大人》载:“大人之称,始于雍正初,然唯督抚有之。嘉、道以降,京官四品以上,外官司道以上,无不称大人。翰林开坊,六品亦大人。”
清末福格所著《听雨丛谈》记载,“本朝内大臣、都、尚书、侍郎、卿寺、学士、堂上官皆称大人”。说明在他生活的年代,“大人”之称已经被滥用了。据福格的说法,“大人”这一称谓在咸丰以后不断扩大,后来连县一级以下官员都开始滥称“大人”。
“大人”称谓在清末全面泛滥,是因为那时黑暗,官场。官员们投机钻营,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寡廉鲜耻,甚至不惜用过去称呼父母的称谓来谄媚上司。
宋朝以前,虽然官场也很黑暗,但那时的官员多少还有些廉耻心,即使有意攀附,刻意逢迎,却仍羞于张口喊人“”。宋代庄绰的《肋篇》和费衮的《梁溪漫志》也都明确指出,世上只有对父亲才能称“大人”,如果以“大人”胡乱称呼他人,等于当众喊人父亲,如称一个李姓官员为“李大人”,其实就是喊他“李”,这样又怎能不引来众人“骇笑”。
可见,宋朝以前的道德风气要晚清时好得多,人们对礼义廉耻这个传道德底线,仍有一定程度的坚守,官员们至少还有羞耻感。可是到了清末,官场风气严重腐化,官员们为了巴结权贵,结交昆,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对上司或以父亲相称,确实是“礼崩乐坏”的末世景象。
如今我们阅读明清小说或观看古装影视剧时,可以发现“大人”的称呼充斥其中,仿佛这是一种正常的严肃称谓,以至于现代人对“大人”这种称呼的认同已经根深蒂固。现代创作的文艺作品里,在涉及古时候官场时,也很自然地大量使用这个称呼,却不知这是极端畸形和中的产物,在古时候的大多数时间里,人们不屑于使用这种无耻的称谓。在现代小说和影视剧的创作中,应该还历史本来面目,革除这个恶俗的“大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