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株连九族的人那么多 古人为什么不选择逃跑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时候满门抄斩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纵观古装历史剧,常见有“大逆”者被愤怒的皇帝下令“满门抄斩”或“株连九族”。很快,便有官兵气腾腾地破门而入,将一个偌大的家族成员全部连拖带拽、连踢带打的抓走,接着官吏大喊一声“斩”,数十颗人头顷刻落地。
看到这些片段的时候,很多人不禁要问:如此之多的人,为什么不逃走,偏要在毫无尊严的哀求与哭泣声中被抓走?株连九族的全部光光而一个也不留么?今天,就让小编来解开所谓“满门抄斩”的秘密,或许株连九族之说,不过是都市传说罢了。
所谓“株连”是古时候封建王朝中一种“连坐”性质的刑罚,古时候对于家庭本位的观念,所产生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原则,也就是功与过、赏与罚,并非一人之事,而是整个家族之事。古时候大家族中,一人得道便可;而一人犯罪,一家人也免不了跟着吃“瓜落儿”。
举凡“满门抄斩”者,多为士大夫阶层,罪名大都是十恶不赦的,类如叛国投敌、欺君罔上、密谋等等,只有犯了这类,才有“资格”享受满门抄斩的“待遇”。一般小门小户小民,连想都不要想了,换句不中听的大俗话——你不配!
皇帝为了以儆效尤,震慑有二心的臣工,也为了免除祸患,因此斩除根成为最佳方式。受其连累者,不但犯罪之人死的很惨,一家老小同样很惨。但并非连男带女,不分老幼掉,例如明清两朝,规定满门抄斩的罪行只加附于成年男性以及部分妇女身上,而未成年者则被判处流放和成为奴隶,也可售卖给个人当奴仆或卖入秦楼楚馆当中,成为人尽可夫之人。这其中不止女性,也包括一些俊美的男性。明清两朝盛行龙阳之癖,很多达官贵人喜欢豢养“小相公”,因此很多十几岁的小小少年成了达官贵人们的玩物。
根据历史记载,最早的刑罚可追溯至商王朝,秦始皇时期定下“夷三族”的重刑,即父系一族、母系一族、妻子一族,尽皆斩。随着历史的不断迈进,不知何时衍生出了“诛九族”,但在唐宋,以及五代十国,蒙元一朝,尽管出现过这几个字,但并没有实质记载具体有谁被正株连过九族,倒是有“株三族”的详细记载。唯一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应该出自《唐六典》,其中讲到隋炀帝诛了杨幺感的九族,但后世学者认为这不过是唐朝史官为臭隋炀帝的名声夸大罢了。
到了明朝,才有了较详细的“诛九族”的记载,最惨的莫过于那位一心辅佐建文帝的方孝孺了,非要跟朱棣叫板,楞是让朱棣诛了他十族。要说这位方孝孺也够损的,你一心求死就死吧,何必连累自己的家族和们。但这一段历史也仅仅记载于野史当中,正史并无实质性记载。野史当中,朱棣不但诛了方孝孺十族,还诛了景清九族,不但把男女老幼全了,还把这两家的祖坟掘开,将祖辈也挖出来挫骨扬灰。具体因为这两场株连而死了多少人,到现在没有一个实数字,根据不同的史料,起码有几十个说法,假还都不知道。因此,“株连九族”或许只是一个都市传说罢了。
好吧,就算的有,那么为什么没人跑呢?其实不是不想跑,是根本没有机会跑,想跑也跑不了。古时候不似现代,一个手机打过去,一个信息发过去,立马一传十,十传百。古时候没有这些高科技的玩意儿,往往官兵破门而入,还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时候想跑也已经来不及了。不要认为在面缸或在衣柜就能躲过一劫,那都是影视剧胡编乱造的,官兵在抓人的同时,还会清点财物,一个凳子都要记录在册,何况一个面缸一个衣柜呢。
就算有机会逃走,也会立即遭到通缉,要么到深山老林躲起来,要么远赴海外,躲在民间很难,每个地区乃至村落都有花名册,平白无故多了一个人,那么不是贼就是匪,抓你没商量。
还有一点是个弊端,古时候大户人家习惯性“扎堆”,直系亲属住在那种深宅大院当中,而亲亲也都喜欢凑近沾光,这样一来就形成一个大型的集体圈子。一条胡同,甚至一条街都是同族人,官兵不用费劲,两头一截,你往哪里跑?
因此,并非古人脑子不灵光不懂得跑路,是很难跑。能跑出来,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就看个人的造化了。要没这些跑出来的人,也就衍生不出复仇者的故事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