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眼里的第一功臣是谁?最后却没终
李长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李长和朱元璋同是安徽人。元末乱世,民不聊生,他就在家里每读书耕地,倒也潇洒自在。此人学识渊博,小小池塘容不下这条金鳞,虽不及诸葛孔明未出茅庐既定三分天下,但李长工于谋略,后来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实际学识能力远超萧何。他年长朱元璋十四岁,见到朱元璋时眼前一亮,交谈起来甚是投机,便心甘情愿追随。朱元璋带领他攻下滁州后,被郭子兴暗处削弱兵权。李长学识过人,郭子兴有挖过来的打算,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另一方面对愈来愈难控制的朱元璋釜底抽薪。李长认定朱元璋将来会有出息,便婉拒了郭子兴的好意,一心一意追随朱元璋。
朱元璋明白郭子兴的把戏,就把滁州交了出来,带着李长攻下和州,开创新局面。随后朱元璋率军攻打附近城郭,留下李长留守和州。元军偷袭,作为一介文人的李长,布下埋伏,诱敌深入,全歼元军,朱元璋从此对李长更加高看。此后,李长如鱼得水,提出渡江直取南京的战略。他劝朱元璋取得天下要“不嗜”,而要以德服人。朱元璋多次采纳他的建议。由于表现出色,李长步步高升,从镇抚一步步升为朱大元帅的都事,鞍前马后服侍多年,待天下平定开国,朱元璋认定其是第一功臣,封其左丞相。明初设左右丞相,以左为尊,屈居之下的右丞相乃是军功显赫的徐达,可见李长之地位之高,就这样达到了人生巅峰。
俗话讲树大招风,官场之上更要低调做人。助明开国的刘伯温此时的官职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看到李长大权揽,很看不惯,二人龃龉。刘伯温和李长根据乡土所属不同派别,刘伯温属于浙东,李长属于淮西,两之间互相争权。当时李长年俸四千石,刘伯温只有区区二百四十石,薪资是刘伯温的十几倍,朱元璋重乡土观念,提拔李长也有道理,但刘伯温自恃足智多谋心里不服。有一次,听说李长的下属李彬犯了贪污罪,刘伯温找准机会向朱元璋参了一本,誓要灭灭李长的威风,请求掉李彬。李长尽管向刘伯温求情,但贴了冷屁股,李彬还是被了,从此李长与刘伯温结怨。
浙东一球领先之后,淮西立刻。不停的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朱元璋知道两之争,有意保护刘伯温。刘伯温看到形势不利,就以身体需要调养为名向皇帝请假回老家休息,不过他留下死杨宪作为棋子与李长周旋,自己暗中帮腔。
杨宪是文官出身,顺利接任御史中丞工作,表面对李长恭恭敬敬,暗地里搜集淮西作恶证据,并利用机会在朱元璋面前说李长能力不行,不能胜任右丞相。本来朱元璋对杨宪印象不错,听到他这样一说心想你杨宪也不撒泡尿照照镜子,李长再不行也你强过百倍。杨宪像祥林嫂似的整数落李长,朱元璋失去了耐心,利用一场案子就让他消失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杨宪因何事被诛,但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你没有准确把握能干倒对方时,不能忘乎所以,认为你是老板面前的红人就怎样怎样,你不知道的是对方是老板亲戚。
李长也不是好惹的,心想刘伯温安插傀儡烦我,我就不能找个代言人整你?于是,历史上一个著名人物出场了,他就是后来成为明代最后一任的中书省丞相的胡惟庸,成为百官之首。胡惟庸是李长的老乡,早年随着朱元璋攻打和州有功,谋了一些官职。在杨宪被处死之后,胡惟庸成为朱元璋面前的红人,以重任。胡惟庸在取得朱元璋信任后,便对刘伯温为首的浙东进行疯狂报复。刘伯温一看形势不对,赶紧回京巩固势力,不料劳过度,病倒了。朱元璋派胡惟庸去家里看望刘伯温,胡惟庸在药里下,刘伯温死于非命。从此淮西又占上了上风。胡惟庸与李长相互勾结,他竟然起了谋反之心,被朱元璋发现处死,由于保密工作做的好,李长并未受株连。
要说李长这一辈子毁在亲戚上了,有一个亲戚丁斌犯案招供曾和胡惟庸商议过谋反计划,其中还曾劝说过李长。但当时李长很谨慎,并未参与,但也没有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听后怒不可遏,认为李长必有二心,将年事已高的李长赐死,株连妻女弟侄七十余口。
明初三杰:李长、刘伯温、徐达三人为了大明江山呕心沥血一辈子,最终却死于非命。身居要职,权力通天。但权力就像野兽,一旦被它盯上,胜少负多,反误了卿卿性命。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