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筠是谁?为什么能成为包拯的恩师?
包拯的恩师刘筠是谁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为什么小编告诉你。
胸怀报国之志的包拯,在求学期间可谓品学兼优,他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处理人际关系极为慎重。正是他不凡的学识和人品,使他被当时一位颇有名望的文豪刘筠赏识,包拯也将其引为伯乐,最后成为忘年之交。
就在天禧五年(1021),包拯二十三岁时,刘筠离京就任庐州知府。这对包拯此后的人生道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这刘筠到底是何许人也呢?刘筠,字子仪,大名(今属河北省)人,翰林学士,是“西昆体”诗歌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北宋早年的文坛领袖。刘筠为人正直豁达,办事严谨,很有骨气。他之所以从一个京官变成庐州知府这样的地方官,也正是因为他的为官正直。
宋宗晚年时期,以宰相丁谓为首的一臣弄权当道。当时,丁谓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都以邪险伪著名,被人合称为“五鬼”。晚年的宗皇帝非常鬼神,丁谓等人便一味迎合,不顾国库空虚,举行泰山封禅仪式,建玉清昭应宫;不顾百姓生活困苦,命令各州增加进献,同时广征徭役。这些行为都遭到了时任宰相的寇准的痛恶,他们便罗织罪名,使寇准被罢相贬官。
满朝文武对此敢怒不敢言。宗皇帝死后,年仅十三岁的仁宗皇帝继位,太后听政。他们更利用职位之便,将宗皇帝之死归罪于寇准,大肆打击与寇准关系相近的大臣。仁宗皇帝尚且年幼,丁谓便勾结了宦官,在事实上把持了朝政,所有的奏章都要经过他的审阅之后才会被送往内廷。为官正直的刘筠与丁谓这种臣势不两立,无法共处,可是丁谓把持着朝政大权,他也是无可奈何。
刘筠曾愤然说过:“(朝堂上)人用事,我连一天都待不下去了。”无可之时,刘筠只得上表请求辞官外任,出知庐州,从而与包拯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筠出知庐州后,非常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而包拯作为庐州一带出类拔萃的“三好学生”,自然得到了刘筠的赏识。《宋史·刘筠传》中记载道:“包拯少时,颇为刘筠所知。”得到刘筠亲传艺业的包拯,其学业也是一进再进,名声渐显。而包拯作为庐州地方的一个“生于茅”的学生能够闻名全国,刘筠这样一位文坛领袖式人物的提携、赏识,在其间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苦学有成的下一步按说便是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踏上仕途了。可是在天圣二年(1024),仁宗皇帝重开科举时,包拯竟然放弃了这次朝廷开科取士的机会,原因在于“父母在,不远游”。包令仪夫妇固然为包拯的至孝之心所感动,却也为包拯的前程感到不安。两位老人不想拖累了包拯的仕途,为了解决包拯的后顾之忧,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于是,包拯二十六岁这年,便在父母的安排下与董氏成亲了。有妻子在家尽孝,包拯也就可以安心考取功名了。
当时的赶考学子要经过三层选拔才能成为进士。首先是州郡发解试,即“乡试”;然后是全国礼部试,即“省试”;最后便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天圣五年(1027),这年包拯二十九岁,朝廷再次开科取士。包拯顺利通过“乡试”后,却对接下来的“省试”很是担忧,原来当时的考试题目分诗、赋、论三个板块,而一般考官都以诗赋成绩取士,而这也正是包拯的薄弱之处。
这时,传来一个让包拯欣喜若狂的消息,仁宗皇帝特命贡院“将来考试进士,不得只以诗赋进退等第,而要参考策论以定优劣”。更让包拯感到兴奋的是,这次“省试”的主考官正是刚刚奉诏入京的枢密直学士刘筠。刘筠虽为文坛大家,但并非只会做肤浅学术文章的老学究,在他看来,时事策论的好坏才是学子为官能否为国为民谋福利的关键所在。这使得擅长策论的包拯在“省试”中获得了很大的优势。
果然,包拯顺利通过“省试”。于是,经过层层选拔,包拯终于来到了开封府,来到了仁宗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场。考试有三个题目,分别是:《圣有谟训赋》、《南风之熏诗》和《执政如金石论》。这几个题目其实很有深度,考场上,甚至有学生提出题目难解,请求仁宗皇帝解释一下。
终于到了放榜之,榜单上写着这次科考录取的三百七十七个名字,分为“六甲”六个等级,而包拯的名字赫然便在一甲(前三十名)之列。一甲进士即进士及第,一般都很有可能在今后的仕途中成为朝廷或是执政大臣,放在今天就相当于可以进中央局。包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仅得益于包令仪夫妇自小的良好教育,更要归功于刘筠在庐州期间的言传身教。
《宋史·刘筠传》记载有“(刘筠)性不苟合,遇事明达,而其治尚简严”。而《宋史·包拯传》中也有对包拯与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取悦人,性情严峻刚直的描写。可见,包拯一直受到刘筠亲自指点,这也使得包拯形成了正直豁达,处事严谨的良好品质。刘筠对包拯的仕途走向乃至一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包拯进士及第后,更促进了包拯和刘筠的师生之谊。
另有史载:当第一甲进士唱名之时,突然呈五色、光耀殿庭。满朝文武都认为这是百年难见的吉兆,象征仁宗皇帝圣明,能够选贤任能,连上天都为此感叹,为此降下祥瑞。而事实上,这一科的第一甲进士中,韩琦、文彦博,后来都官至宰相。王尧臣、赵概成为副宰相,包拯位至三司使、枢密副使(相当于“副相”),这些人确实都成了一代名臣。
熟悉北宋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三十年之后,也正是以这一批人为中坚力量,辅佐仁宗皇帝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嘉祐之世”。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