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在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会无才可用?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死后,蜀汉如何走到无才可用的尴尬境地?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学上,有个众所周知的定律,叫做quot;劣币驱逐良币quot;。即消费者不愿将自己手中足值金银货币投入市场流通交换,所以暗中囤积起来,纵容质量低劣货币的横行。
其实,不单单是经济领域,在博弈当中,这种定律同样在影响着当局者的抉择,而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才不得尽其才,导致政事废坏。
诸葛亮故去,各方势力角逐继承人位置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在丞相诸葛亮死后所产生的的一系列人事纠葛,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公元234年秋,诸葛亮病逝于与曹魏对峙的渭南前线,长期以来,蜀汉虽以后主为皇帝,但大小政事其实皆由诸葛武侯决断,现在当家人病故,谁能扛起这个大梁,带领这个割据政权走下去呢?尤其还是在这样一个对手实力的上升期。
在蜀汉集团内部,面对丞相的病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曾与诸葛亮一同接受先主刘备遗命的前中都护、原属益州本地集团的李严,跃跃欲试,可是,由于之前延误粮运输,又自作聪明欺骗诸葛亮和后主,导致被废为民,李严纵然名声再大,再有经验,可是其生命已经结束了。
毕竟,谁会贸然提拔一个已经被诸葛亮丞相所彻底的人呢?所以李严是无缘政坛,而他背后那个益州集团,也逐渐被新人所边缘化。
除了李严外,当时在军中与诸葛亮关系最为密切的,还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是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和前锋魏延。其中,才干突出者为杨仪和魏延二人。
诸葛亮出兵祁山时,杨仪为其保障后勤,在前敌则积极出谋划策,深得诸葛亮器重,但是,他的短板是性格quot;狷狭quot;,言语上quot;不节quot;,说话到处惹人,从此可见得此人缺乏城府与容人之量,诸葛亮在世时候,杨仪尚且与身为武将的魏延不合,诸葛亮死后,他更是对手握重兵的魏延表现出警惕和不安。
相于不谙军旅事务的杨仪,魏延早年率领自己的部曲跟随刘备南征北战,曾坐镇汉中抵抗曹军进攻,诸葛亮攻打魏国时,魏延曾大胆建言,称自己带兵可抄小路攻打长安,与诸葛亮会师关中。
对于这一战术所可能产生的效果,后人争议很大。有人认为风险极高,不易取胜,有人却认为当时曹魏对西线防御疏忽,魏延出奇兵未必不会险中取胜。无论如何,魏延的军事才能在当时的蜀汉军中是少有的,所以诸葛亮病逝之初,蜀汉还不到quot;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quot;的无将可用的尴尬境地,如果能团结安抚好魏延,他是能够牵制曹魏进攻的重要力量,也是能弥补诸葛亮死后蜀汉高层权力空的重量级人物。
不过遗憾的是,此人同杨仪性格类似,quot;性矜高quot;,难以和同事处好关系。诸葛亮病逝不久,他就放言quot;为什么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quot;此可见他与杨仪在上皆才具平庸,容易被人下套。
至于另两人费祎和姜维,就要低调一些,城府也要深很多了。费祎上较保守,不赞同诸葛亮之前频繁的主动出击,所以在诸葛亮死后,费祎很快就萌生出了改弦更张的打算,但主帅新死,为避免产生混乱,还得有所收敛。
姜维履历方面,他原来是天水降将,工作生活中被诸葛亮评价为quot;忠勤时事、思虑精密quot;,再加上本来又懂得一些战法,所以坐到了护军高位。但是,他与费祎相同,在诸葛亮继承人选的事情上都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赞同尽早秘密班师。
可是,此时魏延还在前军,诸葛亮病逝这么大的事情总要告诉他,而且万一魏军得知加以追,魏延作为前锋部队是要负担起很大责任的。所以杨仪、费祎和姜维三人秘密商定,以魏延断后,入谷发丧,然后回师汉中。
魏延提前出局
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费祎到魏延军中说明发生的事情后,魏延当即表示质疑,认为这不是诸葛亮生前的意思,而是杨仪等自作主张,刻意排挤自己,说什么也不接受。
费祎不好多说什么,也不想卷入杨仪与魏延的纷争,所以编造个幌子匆匆回到大营,结果,魏延后悔放走费祎,干脆先带兵拔营后撤,他打算赶在杨仪等前面回到汉中,好取得后斗争的有利态势。
魏延的这种做法,引起了长期中立的姜维与费祎的不快,而素来与魏延不合的杨仪,更将此解释为是魏延蓄意谋反,到处散播,魏延不甘示弱,也称对方想。
不过,这个时候谁不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魏延的单行动,提前孤立了自己,就在他率军自开拔后不久,以获得诸葛亮遗命自居的杨仪、姜维、费祎三人同时要求其交出军队,束手就擒。
魏延哪能答应,他不顾手下动摇离散,试图再做挣扎,结果被马岱死,其部众也被姜维等收编,原先与杨仪相互制衡的魏延一派至此覆灭,正正中杨仪下怀,且刺激了他争权的。
杨仪孤立了自己
和魏延一样,杨仪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当马岱把魏延的人头交到三人面前时,杨仪竟然按捺不住自己,踩着魏延的头颅骂骂咧咧,说quot;庸奴,复能作恶不?quot;一副很爽的样子。
这时候,杨仪要有继承诸葛亮事业的野心,就应该假装哭上两眼,或者像姜维费祎一样不表态,好显示自己的宽容气度,毕竟,政敌已死,没必要再侮辱死人来泄愤。但是杨仪偏不这样,而选择这种极端方式,导致原先与他同盟的费祎等都感到不快,quot;你连死人都容不下,今后能和活着的人和平相处吗?quot;所以魏延之死,同样也加速了杨仪的垮台。
回到成都后,果不其然,杨仪之前的一系列做法让他未能如愿继承丞相位置,正获利的人,是未卷入前线文武官员人事纠纷,一直在后方参与运筹调度的留府长史蒋琬。
蒋琬这个人很有意思,他主张无为而治,曾因喝醉酒差点被刘备处死,亏得诸葛亮以quot;此人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quot;为他求情,才让蒋琬仅仅被免职。不过说来,蒋琬所主张的quot;安民为本quot;,倒是接近诸葛亮的治国主张,所以蒋琬在上绝非才具平平所能概括,而更应当是大智若愚。
其次,蒋琬这个人待人和气,有人指责他,他也不生气,而是大方地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做得好,时间久了,反对者也觉得无趣,所以蒋琬反而地位更加巩固了。这样没有棱角、却曾得到过诸葛亮肯定的人物,正是费祎与姜维所倾心的,于是在二人支持下,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兼任益州刺史,蒋琬虽不是丞相,但也和丞相的职权大同小异。
杨仪呢?他一直觉得自己蒋琬资历老,且更有才干,如今自己亲自参与并主导了粉碎quot;魏延集团quot;的叛乱,怎么也不提拔一下?结果呢?杨仪权力没捞到,自己反而被架空为有名无实的quot;中军师quot;。杨仪这下更不满了。
这个关键时刻,杨仪本应当聪明点,改变过去锋芒毕露、到处的毛病。
可是杨仪偏不,他先骂蒋琬,骂不够了,他又在费祎跟前翻过去三人一起消灭魏延的旧账,这下费祎也紧张起来了,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还疑点重重,一旦后主或者朝臣怀疑起来,又给魏延翻案,那自己和姜维又该被置于何处?
所以,费祎一不做二不休,先在后主面前打了杨仪的小报告,称他有不臣之心,后主呢?刘禅倒大度,毕竟也没抓住啥可的证据,所以把杨仪废为民。
杨仪丢官罢职,反而愈发不屈不挠,他quot;复上书诽谤quot;,而且言辞之前更加激烈,无奈,朝廷只得把他关进,杨仪气愤不过,而亡,落了个和魏延一样quot;劳苦功高,却无名无分quot;的悲惨结局。
费祎+姜维:并非理想的将相组合?
杨仪与魏延相继垮台后,蜀汉朝廷继续奉行蒋琬的清静无为之策,不过这之间,蒋琬曾计划从水路出兵,与陆路姜维一起夹击曹魏,后因其早死,无果而终。至于后来的费祎呢?费祎领尚书事,暗中掣肘姜维的军事行动,每次quot;与其兵不过万quot;,不愿意姜维像诸葛亮在世时候一样,频繁攻打曹魏边境。
其实,客观地讲,费祎做的并没有错,一方面此时蜀汉财政周转困难,又缺少兵源,不能像曹魏一样动辄出兵就是三万以上。作为弱者,在看不到胜利希望时防御,未必不是稳妥的上策。
另一方面,姜维的才能也要逊色于诸葛亮,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虽然用兵谨慎,但总能以少量兵力消灭曹军主力,把司马懿兜得团团转,可是姜维只是追求一味猛攻,结果先在进取上卦途中被邓艾布置伏兵得大败,后姜维试图借着曹魏辽东叛乱之际扰乱长城,也被曹军过早发现,提前坚壁清野。姜维孤军深入后,粮耗尽,最后无功而返。
费祎看到了绝对实力的差距,也看到了姜维个人能力之有限,所以不让他主动进攻也能理解。但就是不知道,要是魏延此时还活着,局势能否有所转机呢?
其实,如果仅从人尽其才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姜维、杨仪、费祎和魏延四人中,杨仪与魏延的文武搭配,是最为理想的。将相和,国家方能兴盛,但是,二人过于刚硬的性格与对至高权力的觊觎,让他们根本无法和解,其中再加上费祎、姜维这样能力不足、但乐于坐山观虎斗的quot;热心同事quot;,蜀汉会连失两位文武干才,在诸葛亮死后不久迅速陷入无才可用的困境,也就不难解释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