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的大秦帝国,秦军的武器装备到底如何?

  秦为何能一六国?兵马俑坑中大量兵器发现,专家们才恍然大悟,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1974年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中,有大量的古时候兵器被发现。

  这些兵器的重见天,更让秦军鲜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在了公众的面前。结合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西平县附近发现的大量古人炼铁遗迹可以看出:在2000多年前,这里应该是韩国的冶铁中心,且当时的铁器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处于同一时期的秦人,却似乎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为,从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兵器总共有四万件,且都是清一色的青铜器。

image.png

  试想,难道曾经一天下的大秦帝国,武器装备会如此落后?

  “图穷匕见”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了解。其实,这个故事,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曾有过记录。在秦朝大一的前一年,燕国受到了强大的秦军威胁几近灭国。一个名叫荆轲的使者,以进献燕国地图为名来到秦国,但是,献图归降是假,刺秦王才是其正的来意。

  对此,司马迁给了这样一个详细的描述,说:这个名叫荆轲的刺客手里拿着一把匕首,绕过殿内的梁柱追赶秦始皇刺。而这时,秦始皇也准备还击,但是,拔了三次剑,都没有把剑。针对这个情况,司马迁进行了解释,说:剑迟迟拔不出来的原因,是秦始皇的佩剑太长。

  但是,了解古时候兵器的人应该知道,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因为,这种材料非常容易折断,不适合做长剑。就连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有名的越王勾践剑,长度也不过55.6厘米。所以,青铜剑的普遍造型是宽而短,且长度基本上不超过60厘米。由此看来,如果秦始皇当时的佩剑是青铜剑,不应该那么长,也没有理由三次都没。所以,针对司马迁拔剑一事的解释,历史学家们都非常困惑。

  但是,随着1974年兵马俑内兵器的出土,一件长度达91厘米的青铜剑被人们发现。专家们在惊叹这把青铜宝剑的长度时,也推测出:当年秦始皇很可能是带了这样一把长度的青铜剑,才会在刺客追赶的时候,没有。但随之而来,又一个困惑摆在了专家们的面前:为什么秦人要把剑加长呢?

  其实,在短兵器的格斗中,“刺”“砍”的优势更强。因为,这样的进攻方式,更能逼近对手,这个理论是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给出的。所以,秦人的剑对手的剑长出了三十厘米,在进攻的时候更有优势。但毕竟是青铜的质地,那么,秦人是用什么办法,克服了它易折断的属性呢?

  当时,在制造青铜器的时候,人们主要依锡来调节青铜器的硬度。而且,通过研究人员对秦剑的化学元素分析,其材质中的锡含量配是恰到好处的,使得青铜剑的柔韧性和坚硬度都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在了解秦人的青铜剑后,我们再来聊一聊秦朝的弩。

  秦朝在一六国之后,面对的主要战斗对象是凶猛彪悍的匈奴人。当年,匈奴骑士冲锋速度很快,以往的步兵阵营是很难抵挡的。所以,为了与之进行对抗,秦军常常会使用弩,利用弩的射击优势,与之对抗。不过,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弩,由于都是木制的,所以,都已经腐烂了。

  但是,研究人员根据残存下来的痕迹,对弩的原始形态进行了复原。秦时候的弩,样子与弓不同,它需要用脚蹬,且使用全身的力气,才能为其上弦。所以,根据专家的估计,秦弩的伤力较强,150米以内可以射对手,而射程最远可以达到300米。

  并且,在秦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还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小型的机械装置,一个同样是青铜制作的小器件,实际上,就是当时弩的扳机。该器件的设计非常精巧,并构成了秦弩的一套专属且灵巧的机械传递装置。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让秦弩在放箭的瞬间,勾牙突然下沉,还可以让扣动扳机的动作变得更轻巧,更容易瞄准目标。

image.png

  此外,在兵马俑坑中,还出土了大量的三棱角箭。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让箭在射出的时候,形成切割力,穿透铠甲。

  而且,该箭头摒弃了带有倒刺的设计,避免了因风力影响射击准确性的弊端,让秦弩的射击更加精准。并且,更让研究人员难以置信的是,经过对三棱箭头的测量,他们发现箭头三个弧面的大小、尺寸、角度都几乎一致,流线型的箭头设计几乎能跟现代的相媲美,充分克服了空气对其产生的阻力。

  由此,科学人员认为:秦人当时已经对现代的空气力学的相关规律有了一些掌握,并能按照相关的原理制作武器,这种三棱箭头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因此,通过这一系列的发现,可以证明,秦朝时期的武器装备和制作水平还是非常高超的。此外,在当时的秦国,还拥有四级军工产品管理体系,分别是:相帮、工师、丞、工匠,每一个级别都有一个专门的负责人员,监控兵器的制作质量。

  由此可见,正是这种金字塔形式的管理体制,才让秦国生产的各种武器装备,拥有着非常高的质量,并利用自己特的智慧,研发出各种具有创新力的武器,使得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兵器制造国,从而,以武力征服了四周,最终,成为了一代霸主。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