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长矛到底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不是有钱人都用不起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时候长矛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古语有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是出自《韩非子》中自相矛盾的典故。在我国的兵器史上,盾牌是唯一的防御武器,而矛则是长兵中最为经典的一款了。我国历史上有着“十八般兵器”的说法,但是矛却被尊称为“百兵之王”。
在马衡的《凡将斋金石丛稿》中有记载到“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长,二为刃、一为”,矛是一种致力于刺击的武器,可运用于步兵和骑兵。这种武器一般对于杆部的要求都非常的高,那么古时候矛杆是用什么材质打造的呢?专家说:“并非铁棍,不是贵族根本用不起。”
在冷兵器时代,人们对于兵器的要求就是极致的伤力。短兵相接的时候,伤力就是最为直接的战斗力拼。而在隋唐时期,骑兵大量兴起,对于兵器的长短和使用是否便捷也变得重要了起来。
在距今4000-5000年前的远古时期,我国的先辈们就以有了对青铜器的运用,在夏商周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广泛应用。而根据古迹考察,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非常成熟的青铜武器了,那时候的矛用青铜来制作矛头,伤力极强。
矛由矛杆和矛头组成,矛头为磨尖的金属制品,决定了矛的穿刺能力;矛杆有很多种结构,决定矛的使用途径。根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夏商周时期步兵使用的矛长4.5米,被称之为酋矛,战车士兵用的矛长5.4米,被称之为九矛。
在战车战为主体的时代,没有一定长度的矛是无法对战车造成伤害的。而后考虑到了使用的方便,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考工记》中记载,步兵矛定为二丈,战车矛定为二丈四尺,大概2~3米长,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这时候的矛杆,主要用木头或者竹子来制作,分为“木柄”和“积竹柄”两种。木柄就是木头经过木工的打磨成为细棍,再上蜡就成了。而积竹柄需要采用细且韧的竹子,打通竹节,用布条填充竹芯,再用绳子捆扎上漆,这种矛杆木杆要更加柔韧。
自汉始,战车慢慢衰落,一直到隋唐时期,骑兵的出现把战车的地位取而代之。有着更快速度、更强机动性的骑兵,不仅可以随意地发起冲锋,还能够装备更自由的武器,这让骑兵在当时的战场上叱咤风云。
而为了针对这些骑兵,尤其是鲜卑族和氐人的重装骑兵,作为步兵主战武器的矛也做出了一些变化。通过加长长度、加大韧劲和穿刺力,一种全新的矛——“槊”诞生了。在汉代刘熙的《释名》中记载,自汉朝出现骑兵时就有了槊的存在,当时被人们称之为“马槊”。
马槊的制作非常艰难,要在矛的基础上加以强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据《容斋三笔》描述,马槊制作需要使用上好的桑拓木,这种木材因为自身极佳的硬度与柔韧性常常被用来制作强弓。
用上好的桑拓木,取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用胶水粘合。然后在把蔑用鱼油反复浸泡,直至其不再变形,而这需要花费一年的时间。一年后把蔑条取出,风干数月,用胶水把它们按照规定的尺度粘合,再用麻绳缠绕,干燥后,“涂以生漆,裹以葛布。”,至此仅仅完成了大半而已。
第三步,葛布上漆,干一层上一层,直至用刀劈砍能够发出金属铿锵声并不断,这才是合格了。然后去两端,削短到丈六长短,“前装精钢槊首,后安红铜槊纂”,再用一根麻绳做基准,吊在槊尾二尺处,如果整个马槊能够保持平衡悬空,那么就是完成了制作。
由此可见,马槊的制造工艺复杂至极,一根马槊需要历时三年,并且只有不到四成的成功率,这让它在兵器中变得非常稀有。根据《马槊谱序》记载,在战场上只有领军将领和首席猛将才有资格使用马槊,这也是为什么专家们说“不是贵族根本用不起。”的原因了。
矛在我国冷兵器历史上一直占有着极高的地位,自远古时期以来到明清时期,都在发挥光和热。而这一兵器的背后,蕴的是几千年的发展史,同时还有我们老祖宗的智慧,这都是需要我们去不断学习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