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中的女性,为什么西施出现的最多?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辛弃疾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辛弃疾的词中,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

  他写男性,如《永遇乐》中的“廉颇”,用以说明自己虽老,但抗金之心矢志不移;又如《千秋岁》、《虞美人》二词,则借“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写自己未能逐退金人,愧对在北地仍受金人治的人民……

  他写女性,如西施、杨贵妃、王昭君、陈皇后等,以西施出现的次数最多,共有8次,而且词中皆包含了不一般的感情。

  他用了“西施”、“西子”、“美人”、“捧心颦”这4个词,而且都是正面描述。我们不禁会问,历史中有那么多女人,为何他爱西施?

image.png

  关于西施的历史谜团

  西施,向来是“美”的代名词。她是春秋末期浙江绍兴人,又称西子。

  现如今流传的“范蠡西施”故事,最完整的,大约是明朝梁辰鱼写的《浣纱记》。而《墨子》中关于西施的记录,大概是最早也最实的。

  据《墨子》记载,公元前494年,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为了复国,献上郑旦、西施迷惑吴王夫差,由范蠡带着二人进献给吴王。

  吴王惑于西施之美,为西施建春宵宫和馆娃宫,对西施宠爱至极,从此疏于朝政,终使勾践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灭了吴国。

  关于西施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墨子》中的“西施之沉,其美也”;另一说为《吴越春秋》中的“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范蠡)以终”。

  第二种说法,后来演变为——吴亡后,范蠡与西施离开越国,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种说法,乃人民同情的附加,与西方童话故事中公主与王子都有结局相同。

  也有人认为,《左传》、《国语》、《史记》等书中既未提及西施,那么历史上应该没有西施。

  但玲珑认为,并不能因“上述书中不载”,即断定历史没有,更何况《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管子》等书中,均出现过西施,所以这点不用怀疑。

image.png

  他渴望相伴

  淳熙十年,44岁的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带湖湖滨,作了一首《洞仙歌》:

  “十里涨春波,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

  是则是、一般弄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

  辛弃疾的闲适词,不同于白居易之饱含责任感,他的词中常是山水与田园并置,一派悠闲、快乐、恬静,绝少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一面。

  他的词中常出现“陶渊明”和“范蠡”,因为陶渊明是他的精神支柱,而范蠡则是他的理想期许。在《洞仙歌》中,他表达出对范蠡隐居时有相伴的羡慕之情。

辛弃疾词中的女性,为什么西施出现的最多?

  又如,淳熙元年秋,辛弃疾在钱塘江观潮,写了《摸鱼儿》赠给叶衡:

  “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此词借“越国之灭国”,谈自己心中对国家担忧;北宋已亡于金人之手,他希望大宋能如越国那样复国,故而期待有西施一般的女子,可以和他共同完成复国使命;而后,他将与她携手漫游五湖四海,潇洒离去。

  而辛弃疾在《汉宫春》中曾这样说: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

  由“若耶溪”一词,可知词中的“美人”,指的正是西施。她在若耶溪畔被范蠡发现,他俩的故事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结局也和人们的美好愿望越来越近。

  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如意太多,人们强烈渴望幸福,于是让范蠡、西施有了完满的结局,这是人类的良,也是为了求得心灵的慰藉和平衡。

  辛弃疾此词传达出对西施的惋惜,也展现了他心中“一舸归欤”的渴望。

  杨贵妃也不如西施

  辛弃疾在《杏花天》中,拿杨贵妃和西施作了一番较:

  “牡丹得谁颜色……若教解语倾人国,一个西施也得。”

image.png

  在辛弃疾眼中,杨贵妃就像宫中的,但再怎么高贵,都只能深锁宫中;她不如西施,一个西施足以抵得上所有。

  此处,全然表露了“西施”在辛弃疾心中的崇高地位。因为西施牺牲了自己美好的身体,来消耗夫差的精力与意志,可以说,她在灭吴过程中发挥了如同军队一般的伤力。

  另一阕词《菩萨蛮》中说道:

  “何处捧心颦,人间别样春。”

  这里的“捧心颦”,用了西施的典故。在辛弃疾眼中,饮宴尊酒前的无数,全不上西施皱眉捧胸的美。

  在这么热闹的气氛下,辛弃疾心心念念的,仍是西施,足见他对西施的美,是极度肯定的。

  由此,咱们得到了开篇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辛弃疾爱西施?答案很简单,因为她是他理想中的伴侣。想必在功成身退之后,他也会带着心爱的人潇洒隐退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