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间第一虎将,曹文诏最后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曹文诏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治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名将。对于明朝初期的大将,大将都非常熟悉。其实在明朝治的末期,朝廷仍旧拥有很多名将,例如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等等。其中,曹文诏将军堪称勇冠三军,被明朝上下寄予厚望。就连明朝的对手清朝,也非常欣赏曹文诏。认为曹文诏是明末第一良将,乾隆皇帝和重臣张廷玉对曹文诏的评价都非常高。但是,作为明朝的虎将,曹文诏最后为何会阴沟里翻船呢?

  首先,我们聊聊曹文诏的出身,曹文诏属于明朝的职业军人出身,依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游击将军。游击将军属于什么官职呢?类似于中级军官。明朝的武官等级分为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守备等等。由此可见,游击将军属于不高不低的样子。在明朝治的末期,明朝内部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而且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在东北地区崛起的清朝,开始不断进攻明朝的北方地区。

  一位明朝官员说出了这样的话“外有满洲犯边,内有流贼肆虐。”曹文诏骁勇战,参加了一系列的战争。清朝军队进攻明朝北部边境的时候,曹文诏奉命北上增援,虽然曹文诏所在的部队被清朝骑兵击败,但曹文诏的表现非常出色,得到了明朝高层的赏识,曹文诏的官职得到了进一步的晋升。陕西省境内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军,作为明朝的一张王牌,曹文诏如同救火队长,被明朝调往了西北前线。

image.png

  不得不说,曹文诏打仗确实猛。第一次进入陕西境内作战,曹文诏前后平定了10多股农民军,斩军3万多人,生擒人数更多。曹文诏被明朝官员们视为最大的希望,出现了“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的说法。但是人都有缺点,曹文诏也不例外。曹文诏作战勇猛,但是不懂处理与上级、同僚之间的关系。

  在陕西作战的过程中,曹文诏与顶头上司洪承畴的关系并不好,以至于洪承畴屡屡压制曹文诏的战功,根本不予上报。由于在陕西省无法立足,农民军开始转战进入山西省境内。山西省境内的明朝军队根本无力抵挡,向朝廷求救。经过考虑以后,崇祯皇帝命令刚刚喘口气的曹文诏进入山西助战。崇祯皇帝对曹文诏的评价很高:“贼自秦中来。秦将曹文诏威名宿著,且尝立功晋中,而秦贼灭且尽。宜敕令入晋协剿。”

image.png

  曹文诏随后率领部队进入山西,虽然屡立战功,但曹文诏的病还是没有改变。曹文诏与山西各地知府、知州们的关系很僵,以至于那些地方官不给予军队提供后勤保障,甚至不准修整。面对这样的情况,崇祯皇帝也无可奈何。面对明朝各路军队的围剿,军在山西省站不住脚,开始再次向河南省、陕西省转移。

  曹文诏离开了陕西以后,陕西地区的军再次死灰复燃,而且势力更大。公元1635年,已经晋升为总兵的曹文诏,第二次进入陕西作战。当时,为了对抗明朝的围剿,各路农民军不再各自为政,开始联合在一起对抗官军。但是,明朝并不了解这个情况。农民军正在进攻陕西的西部地区,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洪承畴,派遣曹文诏率领3000多官军增援。并且表示:“非将军不能灭此贼。顾吾兵已分,无可策应者。”

  其实,曹文诏也没有想到农民军的势力会那么大。增援的一路上,曹文诏前后两次击败小股军。这是农民军的计谋,曹文诏率部开始孤军深入。在陕西西部的湫头镇附近,曹文诏被几万农民军包围。虽然,曹文诏的部队属于精锐,但架不住农民军人多势众。几轮战斗以后,曹文诏的部队损失很大,准备利用骑兵的优势,率领残余部队突围。此时,一个已经投降农民军的明朝军官认出了曹文诏,立刻报告军的几位首领:“此曹总兵也。”

  军当然不会放走曹文诏,曹文诏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眼看突围无望,曹文诏在重围中。不得不说,曹文诏一家堪称是满门忠烈。几年以后,曹文诏的侄子曹变蛟参加了震天动地的松锦大决战。最终,战死在松山前线。对于曹文诏的阵亡,属于明朝的巨大损失,甚至影响了一些历史发展。

  对于曹文诏,虽然曾经与清朝军队作战,但是清朝对曹文诏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清朝入关以后,重臣张廷玉负责修撰《明史》。在《明史》中,张廷玉对曹文诏的评价很高,认为曹文诏是明末第一良将,而且写下了“秉骁猛之资,所向摧败,皆所称万人敌也。大命既倾,良将颠蹶,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的批语。

  乾隆皇帝对曹文诏的评价客观,认为“曹文诏秉资骁猛,练习戎行,慷慨出师,勇烈并懋。”其实也是在拐着弯讽刺清朝的各级将领,不要总想着升官发财,多以江山社稷为重。认的说,如果曹文诏没有阵亡,明朝西北地区很有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